FIGO 是国际妇产科联盟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的简称。FIGO 的第一个卵巢癌手术病理分期发表于 1973 年,后分别于 1988 年和 2013 年进行了相应的修改[1]。
卵巢癌 FIGO 分期 2013 年版本(详见下表)和 1988 年版本相比较,主要是将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单独列为 IIIA1 期,然后根据淋巴结转移灶是否大于 10 毫米再细分为 IIIA1i 和 IIIA1ii;而将盆腔外腹膜的镜下转移列为 IIIA2 期。
TNM(tumor, lymph node, metastasis)分期系统是目前国际上最为通用的肿瘤分期系统。由法国人 Pierre Denoix 于 1943~1952 年间提出,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 ( 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 ) 和国际抗癌联盟 (Union for International Cancer Control,UICC) 逐步开始建立国际性的肿瘤分期标准,1968 年正式出版第 1 版《恶性肿瘤 TNM 分类法》手册,并不时进行修改更新[2]。
其中,TNM 分期系统中:
- “T”是肿瘤一词“tumor”首字母,指肿瘤原发灶的情况。随着肿瘤体积的增加和邻近组织受累范围的增大,依次用 T1~T4 来表示。
- “N”是淋巴结一词“node”首字母,指区域淋巴结的受累情况。淋巴结未受累时,用 N0 表示。随着淋巴结受累程度和范围的增加,依次用 N1~N3 表示。
- “M”是转移一词“metastasis”首字母,指远处转移(通常为血行转移),没有远处转移者用 M0 表示,有远处转移者用 M1 表示。
虽然 TNM 分期系统已经成为临床医生和医学科学工作者对恶性肿瘤进行分期的最常用的标准方法,但妇科常见恶性肿瘤(包括卵巢癌)在临床诊疗以及科学研究中均更倾向于使用 FIGO 分期系统进行手术病理分期。下表详细罗列了卵巢癌 TNM 分期和 FIGO 分期的对应情况[3]。
TNM 分期 | FIGO 分 期 | |
Tx | 原发肿瘤无法评估 | |
T0 | 无原发肿瘤的证据 | |
T1-N0-M0 | I | 肿瘤局限于卵巢(单侧或双侧卵巢肿瘤) |
T1a-N0-M0 | IA | 肿瘤局限于单侧卵巢;包膜完整,卵巢表面无肿瘤累及。腹水或腹腔洗液中未发现恶性肿瘤细胞。 |
T1b-N0-M0 | IB | 肿瘤局限于双侧卵巢;包膜完整,卵巢表面无肿瘤累及。腹水或腹腔洗液中未发现恶性肿瘤细胞。 |
T1c1-N0-M0 | IC1 | 肿瘤局限于单侧或双侧卵巢,术中手术导致肿瘤破裂 |
T1c2-N0-M0 | IC2 | 肿瘤局限于单侧或双侧卵巢,术前卵巢肿瘤包膜破裂或卵巢表面可见肿瘤病灶 |
T1c3-N0-M0 | IC3 | |
T2-N0-M0 | II | 肿瘤累及单侧或双侧卵巢,伴有盆腔(骨盆缘以下)蔓延 |
T2a-N0-M0 | IIA | 肿瘤蔓延至和/或种植于子宫、输卵管和/或卵巢 |
T2b-N0-M0 | IIB | 肿瘤蔓延至盆腔的其他腹膜内组织 |
T1/T2/T3-N0/N1-M0 | III | 肿瘤累及单侧或双侧卵巢,细胞学或组织学证实的盆腔外转移和/或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
T1/T2-N1-M0 | IIIA1 | 仅有组织学或细胞学证实的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
IIIA1i | 转移灶最大径不大于 10 毫米 | |
IIIA1ii | 转移灶最大径大于 10 毫米 | |
T3a2-N0/N1-M0 | IIIA2 | 盆腔外(骨盆缘以上)腹膜镜下转移伴/不伴有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
T3b-N0/N1-M0 | IIIB | 盆腔外(骨盆缘以上)腹膜肉眼可见转移,转移灶最大径不大于 2 厘米,伴/不伴有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
T3c-N0/N1-M0 | IIIC | 盆腔外腹膜大块转移,转移灶最大径大于 2 厘米,伴/不伴有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包括肿瘤蔓延至肝脏、脾脏表面,但不包括肝脾实质的受累) |
任何 T 任何 N,M1 | IV | 腹腔之外的远处转移 |
任何 T 任何 N,M1 | IVA | 胸水查见恶性肿瘤细胞 |
任何 T 任何 N,M1 | IVB | 脏器实质转移,腹腔外脏器转移(包括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和腹腔外淋巴结转移) |
参考文献 共 3 篇
[1] FIGO.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EB/OL].https://www.figo.org,2018-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