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你别催了,生孩子不见得能防癌!

今天,有一位人大代表的建议火了:

建议将法定结婚年龄改为“男不得早于20周岁,女不得早于18周岁”,同时删除“晚婚晚育应予鼓励”。

此话一出,很多网友炸开了锅——钱都没挣够,怎么敢早早的结婚生子?

说起生孩子,男人和女人能吵三天三夜。

说起不生孩子,女人和女人也能吵三天三夜。

为了避免大家的错爱,典叔在这里特别声明:本文和劝生(fen)族、丁克族没有任何瓜葛。

内个谁,腾副驾,哦不,腾副寺,为了保障广大美女同胞的权益,请你在这里做一个公证……

(腾护士:啥,院长你叫我啥?今天是妇女节,本仙女也是要修仙的人)

好了,话不多说,现在让我们进入正题。

相信很多人听说过这个说法:“女性生育越早、生育次数多的人,不容易得乳腺癌”。

但实际上,这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简单来说,大家记住三点就行了:

1.女人生娃以后,在短期内乳腺癌风险是升高的,前5年最要当心;

2.生娃胎次越多,意味着风险升高的次数也越多。

3.只有当生完最后一个娃20年以后(也就是大概绝经后),乳腺癌风险才开始比没生过娃的女人更低。

雌激素:“太美”也危险

雌激素就像一瓶“青春水”,女人的青春美貌全靠它维持。

柔顺的长发、光滑的皮肤、迷人的曲线……这些都是卵巢分泌的内源性雌激素带给你的天然馈赠。

甚至,有一些美容养颜保健产品,也在里面暗戳戳地加入了雌激素,比如美白丸、X凤丸等。

没错,雌激素高的女性往往具有很高的女性魅力,却会刺激乳腺细胞生长,更容易被乳腺癌盯上。比如大家熟知的几位因乳腺癌去世的女明星。

而且,暴露于雌激素的时间越长,患乳腺癌的风险就越大。

怎么知道自己的“暴露时长”有多长呢?

其实就是你家亲戚定期来“光顾”的时期——从第一次来大姨妈开始,到完全绝经为止。女性平均的月经来潮年限大概是37年左右。

所以,按姨妈持续的时间来看,谁最危险呢?

姨妈来得比别人早:比如其他女同学都是12岁初潮,你11岁以前就来了[1]

姨妈走得比别人迟:一起跳广场舞的老姐妹都是52岁绝经,你55岁才绝经。

生孩子真的能降低乳腺癌风险吗?

以前的研究认为,生儿育女和母乳喂养更不容易得乳腺癌,因为月经周期的次数减少了。而且认为孩子生得“越早越好”、“越多越好”。

这种言论,尤其让一些大龄未婚未育女青年颇为恐慌,也成了家里催婚催生的理由之一。

但后来逐渐有一些研究发现,生娃以后,乳腺癌的风险在短期内是升高的。

2018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一项近90万人的大规模随访调查发现[2]:生娃以后,乳腺癌风险不但没降低,反而有所升高,产后第5年风险最高。

其中,没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产后第5年风险比同年龄未生育女性要高2.5倍;

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比同年龄未生育女性要高0.8倍……

直到产后24年,也就是大概快绝经的时候,这个风险才开始降低。

而对于恶性程度更高的雌激素受体阴性的乳腺癌,直到产后35年也仍然没有降下来……

最后的结论很颠覆:

  • 女性第一胎生得越晚、生娃胎次越多,产后乳腺癌风险增加得也会越多,持续时间也越长。
  • 是否母乳喂养,对乳腺癌的风险没有明显影响。
  • 只有等到生完最后一个孩子20多年,也就是“当你老了,绝经了”才能享受到生过孩子(以及多个孩子)对乳腺癌的预防作用

这个结论,倒是支持了“早生贵子”的好处,但“多胎更好”的言论显然被打脸了。

为了避免引起家庭内部矛盾,科学家蜀黍出来解释了:

产后乳腺癌风险的升高,可能是孕期和产后乳腺的“二次发育”促进了潜在肿瘤细胞的快速增殖;

而哺乳期后乳腺再次退化,也可能有利于癌细胞的转移。

而且,在30岁以后生第一胎的女性,其乳腺癌风险甚至高于从未生育的女性。

也就是说,过了30岁才生,还不如不生???

有一种解释是,年轻的时候一直不生育,会让乳腺组织长期暴露在高水平的雌激素之下,更容易得乳腺癌。

比如小陈结婚很早,20岁就生第一胎了,跟30岁后才生第一胎的小王相比,她患乳腺癌的风险就降低了一半。

而30~50岁本身就是乳腺癌的高发时期。高龄怀孕,更有可能在孕期和产后发生乳腺癌。

这样看来,妈妈催你早点结婚,还是有一点道理的。

但大家注意,这里的降低风险仅限于“雌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对于雌激素受体阴性的乳腺癌,生育时间早晚的影响没有太大区别。

最后典叔想说,生不生孩子,都是女人的自由,不管研究怎么说、别人怎么说,你自己幸福最重要。

希望你们能永远做自己的仙女,一直美下去。

更新于 2021-09-16

参考文献 共 2 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