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流感很容易出现呼吸衰竭,呼吸机是人工呼吸支持的一种手段。“人工肺”也是一种生命支持手段。有人将人工肺称为“魔肺”。真的是神奇的“魔肺”吗?用了“人工肺”就能彻底治愈流感吗?
什么是“魔肺”?
所谓“魔肺”,其实应该说是“膜肺”,这种“膜肺”全称为体外膜肺氧合,英文名为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又称为体外生命支持,将体内血液引出,经过体外的膜肺和血泵,再输回体内,对急性呼吸衰竭或循环衰竭的患者,提供呼吸或循环的全部或部分支持。
它的本质是一种改良的人工心肺机,最核心的部分是膜肺和血泵,分别起到“人工肺”和“人工心脏”的作用。
体外膜肺氧合运转的时候,血液从静脉引出,通过膜肺吸收氧,排出二氧化碳。经过气体交换的血,在泵的推动下可回到静脉,也可再回到动脉。前者主要用于体外呼吸支持,后者因为血泵可以代替心脏的泵血功能,既可用于体外呼吸支持,也可用于心脏支持。当患者的肺功能严重受损、常规治疗无效的时候,体外膜肺氧合可以承担气体交换的任务,使肺处于休息状态,为患者康复赢得宝贵时间。
同样,患者心脏功能严重受损的时候,血泵可以代替心脏功能,维持血液循环。
“人工肺”并非万能
这样看来,体外膜氧合似乎是一件神奇的武器,只要用了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其实不然,世界上没有一用就灵的万能武器。医生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致病原因、治疗手段的选择、以及药物等支持治疗的效果,进行综合判断,并非上了“人工肺”一切都好了。
体外膜氧合本身也有一定的不良作用。
例如,这种技术需要全身抗凝,有发生出血的风险,而重要脏器(如脑)的出血可能是致命的。此外,深静脉导管的长期置入,有可能导致血栓形成,重要部位的血栓形成如肺栓塞等,常常也是致命的。此外,患者在接受支持治疗的过程中,可能出现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或肺损伤等,反而加重了感染和肺部损害。
使用体外膜肺氧合技术,需要专业人士和团队的密切配合。
小结:人工肺并非万能,因人而异。我们不能迷信“魔肺”,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最佳手段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