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家里,少出门,就是为国做贡献!要想增强免疫,普通人怎样安排好一日三餐?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这句俗语大家耳熟能详。其实食物带来的不仅仅是饱腹感,还有各种营养素和保健成分,均衡合理地摄取食物,能够使人体的免疫细胞处于最佳的战斗状态。因此,疫情期间一定要好好吃饭,为身体提供足够的营养素。如果营养跟不上,不仅容易被感染,而且感染后也不易恢复。

营养素对健康而言是预防、治疗和康复疾病的重要手段,对新冠肺炎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来说更是如此。对于一般健康人群来说,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中的饮食原则,就能最大程度保证营养需要和健康[1]。具体做到以下六点[2]

第一,食物多样,谷类为主(每天吃够12种食物)。

没有任何一种食物可以满足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6月个以内的婴儿除外),因此,建议每天至少摄入12种食物,每周至少25种,种类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建议每人每天应该摄入250~400克谷薯类,做到粗细搭配,种类应该达到3种以上。其中全谷物(紫米、小米、糙米、燕麦等)和杂豆类(红豆、绿豆等)50~150克,薯类(红薯、马铃薯、紫薯等)50~100克[3]

第二,多吃蔬果、奶类、大豆(每天一斤菜半斤果)。

这些食物都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要做到:餐餐有蔬菜,保证每天摄入300~500克,其中深色蔬菜至少占一半;天天吃水果,保证每天摄入200~350克,并且不能用果汁代替新鲜水果;每天摄入相当于300克液态奶的奶制品,100克牛奶或酸奶分别相当于12.5克奶粉以及10克奶酪,其中酸奶尤其值得推荐;每天摄入25~35克大豆及坚果类,其中25克大豆相当于72.5克豆腐、140克南豆腐、365克豆浆、175克内酯豆腐、55克豆腐干。

第三,适量吃鱼、禽、蛋、瘦肉(每天一个蛋,一两鱼,一两肉)。

鱼、禽、蛋和瘦肉等动物性食物的蛋白质含量普遍较高,并且其氨基酸组成更适合人体需要,利用率高。其中,水产品脂肪含量相对较低,且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可作为首选,建议每天摄入40~75克;禽类脂肪含量也相对较低,其脂肪酸组成优于畜类脂肪,选择应先于畜肉,瘦肉中脂肪含量低,也可适当选择,畜禽类每天摄入40~75克;蛋类各种营养成分比较齐全,推荐每天吃一个。此外,还要注意少吃肥肉、烟熏和腌制肉制品,吃鸡蛋时不要丢掉蛋黄,坚决杜绝食用野生动物。

第四,少盐少油,控糖限酒(每天饮水7~8杯)。

  • 清淡饮食,少吃高盐和油炸食品,建议烹调时使用控盐勺和限油壶,每天食盐的摄入量不超过6克,最好控制在5克以下,烹调油的使用量为25~30克;
  • 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
  • 足量饮水,成年人每天7~8杯(1500-1700毫升),提倡饮用白开水和茶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 成人若饮酒,男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第五,吃动平衡,健康体重(每天活动30分钟)。

疫情期间进行适量的身体活动,对食物消化吸收、调节机体代谢和免疫功能,保持健康的体重,甚至是促进心理健康都具有积极影响:

  • 一是可以在家里做一些简易的活动,时间不少于30分钟;
  • 二是在非疫区空旷人少或通风良好的户外,也可进行一些户外身体活动,如慢跑、快走、体操等,同时可以适当的晒晒太阳。

第六,杜绝浪费,兴新食尚(生熟分开,食物彻底烧熟煮透)。

避免囤积大量食物,采购食物前要做好计划,容易变质的应少量购买,并根据食物的特性选择适宜的储藏方式保存食物。为了保证食品安全,烹调和储藏食物时要生熟分开。此外,食物要彻底烧熟煮透,尤其是肉、禽、蛋和水产品,以免感染病菌和寄生虫。家庭用餐,最好实行分餐制或使用公勺公筷,避免与家人相互传染。

更新于 2021-09-17

参考文献 共 3 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