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灭活疫苗的机制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新冠病毒是一种单链RNA病毒。虽然其表面有多种蛋白,如膜蛋白(E)、膜蛋白(M)及刺突蛋白(S)等,但只有刺突蛋白S能与人体细胞结合,进行复制,造成人体感染。

灭活疫苗主要有效成分为灭活的病毒颗粒,包含所有的病毒结构组分,接近或等于天然病毒颗粒,是最易于研制的疫苗种类[1]

(来源:《自然》杂志[2],腾讯医典翻译)

灭活疫苗是一种传统疫苗技术,有120年以上的使用历史(第一个是伤寒灭活疫苗,1896年开始使用)[3],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人接种新冠病毒灭活疫苗(Vero细胞)后,机体免疫系统会识别疫苗成分并产生免疫反应,产生抗N蛋白、M蛋白、S蛋白或E蛋白等多种结构蛋白的相关抗体。当人体感染新冠病毒时,可以被体内的抗体中和,从而减少发病,减轻重症发病进展。

新冠灭活疫苗的特点是:安全性高,技术成熟;但仅激发体液免疫,生产受场地限制。

目前,儿童常用的灭活疫苗有脊灰灭活疫苗、甲肝灭活疫苗、手足口疫苗,全人群常用的疫苗有狂犬病疫苗(孕妇都可以接种)。

但灭活疫苗也有一些缺点:

一是,不能模拟病毒的感染过程,对免疫系统的刺激比较弱,通常只产生以抗体为主的体液免疫;

二是,需要先培养活病原体,再灭活做成疫苗,对生产车间的生物安全等级要求高,产量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就新冠病毒来说,它含有4种结构蛋白(S、E、M、N蛋白)以及更多其他蛋白[4]

如果确认S蛋白才是形成免疫关键成分,而灭活疫苗还含有其他组分蛋白,就相当于同等疫苗剂量下,灭活疫苗的S蛋白比例低于其他类型疫苗,有效成分降低,可能不利于产生足够强度的免疫反应

这样一来,在病毒培养和疫苗制备过程中,可能易残留宿主蛋白或其他杂质成分,除了可能影响免疫效果外,同时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可能性。

更新于 2021-09-17

参考文献 共 4 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