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知多少,病毒对人体做了什么?

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人们似乎挺过了疫情的最危险阶段,但随着人口流动的逐渐增加,我们迎来了第二个防控的关键时刻,全国各地也纷纷出台了相应的防控政策,其中较常见的一项,就是在高速路口、火车站口、地铁口及其他公共场所的进出口均设立了体温筛查。体温筛查的目的是什么呢?如果检测出体温升高,就代表我们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了吗?

其实,体温升高到一定数值,在医学上被称作“发热”,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指出,发热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主要症状之一,这就解释了为何各地会如此注重体温的筛查了。

那么新型冠状病毒病毒感染后为什么会发热呢?发热的温度越高,就代表感染越严重吗?本文内容将围绕以上问题一一展开。

什么是正常体温?发热又是什么?体温超过了正常范围,我就发热了吗?

实际上,人们的正常体温并不是固定在某一个数值,而是波动于一个正常范围。正常成人体温一般维持在 37℃左右,可以随着运动量、一天中的不同时间点而有所波动,正常一天内波动范围不超过 1℃;当人处在严寒或酷热的极端气温时,其体温变化范围更小,很少超过 0.6℃。一般来说,人身体不同部位的温度也会有所差异,比如直肠的温度才是最接近人体内核心温度的部位,而我们最常测量的腋下温度,则会较低,一般范围是 36~37℃。

人体的体温升高到了某一数值时,在医学上叫做“发热”。“发热”是机体应对病毒或细菌等感染产生的生理反应,并不是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出现了障碍。事实上,此时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是正常的,是由于机体需要对抗外敌,把目标体温的标准调高了,从而使得机体表现为发热[1]

那么是不是超过正常范围的体温就是发热呢?不是的!准确的发热定义应该是:体温升高超过正常波动的范围。这就意味着在正常温度的最高值到确定发热之间还有零点几度的差距,这个差距就是人体体温的正常波动值。美国梅奥诊所认为肛温、耳温超过 38℃、口温超过 38.2℃、腋温超过 37.2℃称为发热。

发热的时候,为什么体温会升高呢?

体温稳稳的,正常人的机体是如何做到的?

我们已经知道,正常人的体温是有一个正常范围的,一般稳定在 37℃左右,虽然有波动,但波动范围不会很大。其实,这是因为人体内存在专门负责调节体温的“部门”。

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下丘脑是人体大脑内的一个重要器官,在执行调节体温这一任务时,担当着司令员的角色。正常情况下,人体会将 37℃制定为调节目标,然后通过不断产热和散热来维持体温在一温度上下 ;当人体处于寒冷的状态时,下丘脑会发出相应指令,命令外周血管收缩,以减少热量的散发,或者通过骨骼肌颤抖,来增加能量的产生,其中骨骼肌的颤抖,就表现为人们在很冷的时候,会不自禁地 “瑟瑟发抖”;当人体处于炎热的环境中,下丘脑就发出另一个指令,就是扩张外周血管,同时通过分泌汗液来增加散热,例如在夏天很热的时候,在街上行走一段时间后,就会“大汗淋漓”。

发热了,我们的体温调节系统故障了吗?

临床上见到的体温升高,可分为调节性体温升高和非调节性体温升高两大类,前者就是我们说的发热。事实上,发热不是体温调节出现了障碍,其体温调节功能是正常,而是由于致热原的作用,导致体内温度调节的目标发生了变化,也就是体温调定点发生了上移,于是体内体温调节系统就误认为,更高的温度才是机体此时需要的温度,就齐心协力将体温调节到了较高水平。

发热激活物,原来是你

简单来说,发热通常是因为有发热激活物作用于机体,使得机体内产生内生致热原诱导物,从而启动机体内体温升高的一系列反应。发热激活物又称内生致热原诱导物,包括外致热原和某些体内产物。

外致热原指来自体外的致热物质,包括细菌、真菌、病毒、螺旋体疟原虫等。以病毒为例,常见的有流感病毒、疱疹病毒麻疹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当然当下正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也包括其中。其中流感SARS、新型冠状等病毒感染的最主要的症状就是发热。另外体内的一些产物,例如抗原抗体复合物、某些类固醇产物等也具有致热作用。而内生致热原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称之为内生致热原,包括白介素-1、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1]。 

病毒感染后,人们的体温升高又下降,机体内发生了什么?

人体受到病毒感染时,来自体内外的发热激活物就会作用于人体内的细胞,产生和释放一种叫做致热原的物质,这些致热原会经血液循环到达我们的司令部—下丘脑,之后下丘脑会下达一系列指令,使体温调定点上调。

这时候,人体内处于一个体温上升期,人们就会处于一个相对低温的状态,会有怕冷的感觉,于是人体就会通过加速代谢,例如通过肌肉的颤抖来产生热量,另外通过收缩皮肤血管、减少汗液分泌来减少散热,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在发热的时候会手脚冰凉或者起“鸡皮疙瘩”了。

当然,体内的温度不可能一直上升,在体温上升的同时,人体内存在的负调节中枢也被激活,产生负调节介质,进而限制调定点的进一步上移和体温的上升,体温再一次达到了稳定,处于高温持续期的人们,不会感觉到寒冷,反而因为毛细血管的扩张,会感觉到酷热,鸡皮疙瘩也消失了,另外会觉得皮肤和口唇比较干燥。

发热持续一定时间后,随着激活物被控制或消失,内生致热原及增多的介质被清除或降解,调定点会迅速或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体温也相应被调控下降至正常,这个阶段就是体温下降期,而这时候的人体温度还是高于调定点的,于是机体开始加强散热,减少产热,往往表现为大汗淋漓,严重者可能会引起脱水,产生休克

发热的温度越高,病情越严重吗?不一定!

我们知道发热的时候,在整个病程中体温的变化往往可反映病情的进程。体温超过 39 ℃ 称为高热,若持续较长时间,对人体可能造成损害。正由于此,人们往往认为热度越高,病情就越重。其实,这种看法并不全面。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公众防护指南》[2]中有提到,重症、危重症感染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而部分感染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当病原体侵入的时候,发热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性反应,如果机体严重衰竭,反应能力低下,则会出现该发热时不发热,该高热时只低热,甚至出现低体温状态。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患者高热骤然下降,或体温偏低,并非好事。另外,小儿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健全,较小的刺激会引起高热,这也是小儿很容易发热和高热的原因,而这种高热并不代表病情严重。

因此,不能单纯以体温高低来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发热一定是坏事吗?不一定!

因为发热是许多疾病的主要症状,所以往往人们习惯于把发热和患病划等号,并认为发热一定对人体不利。其实不然,发热不是独立的疾病,发热是人体抵御外界各种致病因子侵入的一种保护性反应,这种外界的致病因子就包括细菌和病毒等。

发热——精妙的免疫系统自卫反击战

我们先来打个比方,我们都知道,打战时敌军要入侵一个国家,首先得攻入边防,一旦国家的第一道防线失守,敌军(例如病毒)就进入了国家内部(人体细胞)。病毒是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但是其必须寄存在宿主细胞内才能生存,于是一旦成功打入了宿主细胞内部,便立即开启了自己的侵略计划,生产、复制、扩增。病毒在宿主细胞内以一变二、二变四的方式快速复制,在几个小时内就成百万倍的复制自己。宿主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

此时,敌人都已侵入国家内部,我们不能就这样束手就擒,我们得反击,要么把敌人赶出去,要么把敌人消灭掉,所以在病毒复制的过程中,免疫系统就开启了新的防御系统,即升高体温!因为病毒的复制需要一个适宜的环境,即温度低于 38℃。当超过这个温度的时候,病毒复制的过程就会受到阻碍,从而复制的速度就会下降;如果是细菌感染了,那么同样的,它的繁殖能力会下降。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发热是人体有防御能力的表现,它有利于进一步清除病原体,战胜疾病,促进人体康复。另外,一些疾病引起的发热还有自己特殊的体温特点,这也有助于医生对疾病的确诊。因此,不能笼统地认为发热都是坏事。

总结:

  • 发热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只是疾病的伴随症状,是机体对抗感染的积极行为。
  • 发热不等于一定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但发热是一种预警,也应该提高警惕,及时鉴别发热人群,采取隔离措施,对于疫情防控至关重要。
更新于 2021-09-16

参考文献 共 2 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