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吻”出来的疾病,千万不要忽视!这些情况请“住口”

面对着孩子红扑扑、粉嫩嫩的脸蛋,很多大人都忍不住想要亲亲。

不少家长、亲朋好友都会亲吻自家或别人家的孩子,甚至会嘴对嘴亲吻。

还有一些家长在喂孩子吃饭时,喜欢自己先把饭菜嚼烂一点,再喂进孩子嘴里……

但不久前的一则新闻可能让不少人后背一凉:

图片来源:网络新闻

不光儿童,其实成人也可能“亲”出来疾病,比如——

图片来源:网络新闻

亲吻是家人或恋人表达爱意、增进感情的行为。可是,难道亲亲孩子,或者亲亲男/女朋友,就会让他/她生病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

1. “亲吻病”到底是什么?

亲吻病其实是一种因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感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学名叫做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称“传单”)。

你可能没听说过这个病毒,事实上,这是一种疱疹病毒,它的亲戚还有“水痘-带状疱疹”“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和可以导致幼儿急疹的“人类疱疹病毒6型”等。

这样一说,是不是就亲切很多了?

EB病毒可以在人的口腔、咽喉的上皮细胞中复制,在唾液和咽喉分泌物中能够长时间、高水平存在,通过接吻可能传染——这个疾病被称俗称为“亲吻病”。

亲吻病最典型的三大症状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也因此很容易被误以为是流感或者急性扁桃体发炎

2. “亲吻病”会很严重吗?

看到新闻里的“发热7天”“住院治疗”等字眼,或许不少人会对这个病很恐惧。

放轻松!在绝多大多数情况下,这个病毒都与人和平共处,不会表现出什么临床症状。

而即便发病,它也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即不需要特别治疗,只靠我们自身的免疫系统就可以“自愈”。

在极少数情况下,“亲吻病”也可能很严重——出现乏力、肝脾肿大、转氨酶升高、异常淋巴细胞增高等症状。

这是因为,病毒“入侵”了多个器官和组织,引起肺炎脑膜炎心肌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甚至肝脏功能受损、肝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

所以,如果持续出现下面这些症状,没有自行缓解,则建议及时就诊[1]​:

1.持续高热:体温高于39℃,发冷、寒战等;

2.咽峡炎咽部充血水肿、咽痛扁桃体肿大或表面出现渗出物和伪膜等;

3.淋巴结肿大:颈部、腋下、腹股沟等部位出现淋巴结肿大;

4.皮疹:身上可能出现皮疹,然后逐渐消退;

5.眼睑水肿:有部分儿童病例会有眼睑水肿的症状。

3. 哪些人可能得“亲吻病”?

据统计,全世界大约90%至95%的人都感染过该病毒,并可能终身携带[2]​。

但由于成年人自身免疫力较强,即便感染病毒,病毒也很难“兴风作浪”,往往不会有什么症状。

EB病毒最爱找的还是小朋友,特别是2至3岁的儿童。不过,即便是儿童感染,也大多数是“无症状感染者”,仅有差不多10%的儿童会出现症状。

如果感染得越晚,那么出现症状的可能性也越高——如果上了大学以后才感染,那么会出现症状的概率在70%至75%[3]​。

4. 亲吻病”是怎么传播的?

准确地说,EB病毒主要通过唾液传播。

成年人可以通过亲吻、共用餐具和口罩、嚼烂食物再喂等方式将病毒传染给宝宝。

所以,家庭成员之间通过日常密切接触而传播这个病毒十分容易,也很难阻断。

而在成年人之间的传播就更加直接了——亲吻(尤其接吻)[3]

此外,虽然母乳中也可以检测出EB病毒,但研究发现,纯母乳喂养与人工喂养的婴儿的EB病毒血清反应阳性率并无差异——这说明,母乳喂养并不是亲吻病的主要传播途径[4][5]

5. 亲吻病”如何治疗?

前面已经说了,既然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那么主要的治疗方式即为“对症支持治疗”——哪里不好治哪里。

如果发高热、咽部不适,可以口服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解痛药来缓解。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给予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

在发病的急性期, 注意补充足够的水分和营养,充分休息,有助于恢复。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抗病毒药物并没有预防疾病的效果,对于已处于潜伏期的病毒感染无效。

总体来说,绝大多数EB病毒感染患者均能顺利康复。大多数的急性症状通常在1至2周内可缓解,并产生持久免疫力。不过,疲劳的感觉有可能持续数月。

6. 生活中,如何预防“亲吻病”?

1.“传单”的患者,应勤洗手,不共用餐具、饮水杯和牙刷等,与婴幼儿保持适当距离,不要随便亲吻孩子;

2. 即便没有发热、咽痛或咳嗽等症状,成年人也尽量避直接亲吻孩子的嘴;

3. 成年人应避免将自己吃过的食物喂给孩子,尤其是嘴对嘴喂食;

4. 给婴幼儿准备专属的餐具,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

5. 有相关症状的成年人之间也应避免“亲密接触”。

更新于 2023-02-28

参考文献 共 6 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