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想亲亲抱抱是“欲求不满”?真相没有那么简单!

门诊量不是很紧张,在接待患者的间隔,从门缝处总能看到一位女士在躲闪。职业敏感告诉我,门外这位,有想说但不好开口的事情。

在送走最后一位门诊患者后,她终于推开了门。

1、她为何如此躲闪?

这位女性与丈夫多年异地。她渴望伴侣的陪伴和爱抚,但现实中却羞于承认渴望肢体接触,时常会陷入深深的焦虑中。虽然工作和孩子充斥了整个生活,但她知道,这些对于安抚躁郁的情绪无济于事。

她曾以为这是单纯的性焦虑,但其实不然,即便宣泄性焦虑后,也无法获得满足感。

因为在她心里,太渴望“抱抱”了!

这次来门诊,已是心理跨越了。对她的情况了解并给予基本抗焦虑处方后,她离开了诊室。看着她的背影,想来疑惑者并不只是她一个人。所以在医典和大家一起聊一下这个话题。

2、被忽视的情感交流方式——触摸

“肌肤饥渴症”的概念是上个世纪初被引入的。

40年代初纽约市一名儿科医生为了挽救濒死的早产儿,要求医护人员每天都要搂搂襁褓中的宝宝,结果婴儿死亡率迅速下降趋近于零。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们发现,肌肤的接触不仅能挽救婴儿的生命,更能使人生理、心理得到健康发展。于是后来把对触摸的剥夺(deprivation of touch)命名为“皮肤饥渴”(skin hunger)[1]

人对皮肤触摸的需要是与生俱来的。

人体最大的器官是皮肤,展开来有1.5个平方米,在一块直径2厘米的硬币大小的皮肤上,约有总长达25米的神经纤维和1000多个神经末梢,这为通过触觉传达信息,奠定了生物学基础。

触觉被描述为与世界接触的最基本的方式,也是所有感觉系统中最简单、直接的感觉系统。

触摸被心理学家证实具有心理疗愈的作用,可促进健康、快乐、安定感,拥抱接触也被视为医疗的基本工具[2][3]

“皮肤饥渴”这个抽象词汇,映射的是我们现代人绕不开的情感问题。

3、男性与女性都容易“皮肤饥渴”

男性容易经历“皮肤饥渴”,但是囿于世俗价值观念影响,不能轻易表现出来,不然会被安上类似“娘炮”、“软弱”、“无能”之类的标签。男性的“皮肤”渴求也很容易被误会为性饥渴。

而女性对皮肤亲密接触的渴求更容易被社会认可。

(来源:giphy)

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发起触摸,牵手、拥抱、爱抚,是女性对伴侣表达爱意的一种方式,这也可能造成男性口中的“女朋友太黏人了”。

同样,女性对触摸的反馈也多于男性,大多数女性会对身体接触给予反馈,而男性则有更强的回避触摸的倾向。

即便在同性别中,女性之间的触摸也多于男性,所以关系好的女孩儿手拉手上厕所也很常见[4]

4、“肌肤饥渴症”=“性饥渴”?

虽然性是满足皮肤饥渴的一个通道,但皮肤饥渴并不完全只是性需求,也并不是心理疾病!

触摸是我们的第一语言,有着不可替代的疗愈功能。

美国迈阿密接触研究机构负责人菲尔德指出:人体的肌肤和胃一样需要“进食”以消除饥饿感,而“进食”的方式便是爱抚和触摸。

基于此, “皮肤饥渴”实际上是对被爱、被尊重、被信任,建立亲密关系的需求。

然而,之所以会有皮肤饥渴症,是因为我们无法从父母那里得来,又无法从其他人那里满足[2][3]

5、爱意的身体接触,是非常重要的生命体验

婴幼儿时期

新生儿“第一次拥抱”有助于产妇及新生儿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也能促进母婴之间的情感交流。

幼年时期,双亲的爱抚,不仅对婴儿身体的健康发育有益,帮助由触觉所带动的感知能力的提升,其在心理健康发育方面的作用尤为重要。

抚触能使成长中的儿童从心理上获得安全感,启迪对于爱的珍视与寻求,从而在与他人交往时能具备较高的亲合力[5][6]

青壮年时期

瑞士苏黎世大学和美国埃默里大学2007年的研究结果提示,充满爱意的身体接触对女性的健康更有益。

当伴侣存在压力之时,给予拥抱、牵手或者肩颈部触摸,其肾上腺皮质醇等压力激素分泌水平和心率显著下降,这种生理上的变化,是心理压力得到释放的直接体现。

同时,恋人、配偶间的抚触有利于交流和维系情感[7][8]

(来源:giphy)

老年时期

极度的孤独感会导致慢性疾病,甚至增加死亡的风险。

无论是来自老伴之间的抚爱,还是儿女的“反哺性”情感施予,抚摸依然是维系身心健康的重要渠道。

爱抚可以促进与情感相关积极的神经递质的释放。例如多巴胺、内啡肽、催产素、血清素等神经递质的上调,既可以改善情绪、缓解压力、减少疼痛,又可以保护老年人的认知功能[9][10]

6、“肌肤饥渴症”的应对方式

“肌肤饥渴”并不都是 “病”!只有严重影响了工作、学习、生活,自觉痛苦且长期无法自行调整时,才可以叫“皮肤饥渴症”。

(来源:soogif)

可以尝试经典的认知行为的心理治疗技术缓解不适的症状:

  • 理解需求。这是人类对安全感和亲密依恋关系的本能渴望。
  • 接纳需求。这不是心理不正常的现象,只是一种需求未满足的状态,常常在潜意识层面。就像饿了想吃饭、渴了想喝水、困了要睡觉一样,这是自然发生的一种生理需求。
  • 用经验来修复。在合适的时间和场合,在文化框架下普遍能接受的范围内,体会和享受拥抱和肌肤接触带来的安全和舒适感。

肌肤饥渴的产生有一个较长的过程,问题若较为严重,如本文开头的那位女性一样,应及早寻求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

事实上,肌肤饥渴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根除”,因为,人们对安全感和亲密依恋关系的需要是伴随一生的,这也是人类在长期繁衍进化过程中一种生存的自然之道。

更新于 2021-09-16

参考文献 共 10 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