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 3 个月缺乏维生 C 会变成什么样?拯救一船人性命的,竟然是一堆橘子!

维生素 C 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种营养物质,但你知道它又叫“抗坏血酸”吗?在今天看来,维生素 C 如此廉价易得,但是你可知道为了利用它,人类走过的是一条充满血泪与争斗的荆棘之路。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维生素 C 的故事。

无形的海上凶神,大航海时代船员的噩梦

坏血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关于它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约公元前 1550 年,在当时的古埃及医学文集《埃伯斯纸草卷》中,对坏血病症状的描述是“牙龈出血、皮肤发黑”[1]

在关于第七次十字军东征(1249-1254 年)传记[2]里,作者详细地描述了种种惨状:“全军都被令人震惊的疾病感染,受其影响的人的口中有酸痛的感觉,牙龈腐烂,呼吸有恶臭味。幸存者备受打击;而致命的、最确定的症状是流鼻血,且流鼻血后无人能好转恢复……”

在近代早期的西方,由于远洋航海的兴起,坏血病成了航行中最可怕和最具破坏性的灾难之一。

在 1492 年到 1502 年间,哥伦布先后 4 次率队出海远航,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海路线。但在他的船队里,好多水手都出现了乏力、牙龈出血,甚至死亡的情况。当时人们找不到发病的原因,都认为是由“无形的海上凶神”所致[3]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受膜拜图)

经历相同灾难的,还有英国的海上将军乔治·安森。1740 年,他率领的 2000 多名水手在归港时,只剩下了几百名,并且存活下来的水手也都是一副虚弱、疲惫的模样,脸上布满疤痕,脸色发青,甚至嘴角溃烂,神形可怖[3]

在那个时代,“皮肤溃烂”“鲜血淋漓”是幸存船长对患病水手症状的普遍描述。人们在不知道发病原因的情况下,根据症状,把这个病命名为“坏血病”。

远洋航行中的随机对照试验,开启了医学研究的新时代

当时,有很多学者对坏血病的成因提出了假设理论。包括传染病假说、遗传病假说、环境病假说和中毒假说等。就连作为临床教学及现代学术医院奠基人的荷兰学者——赫尔曼·布尔哈夫(Herman Boerhaave,1688-1738),都将坏血病归因于一种极具传染性的毒药。

(赫尔曼·布尔哈夫,图源:维基百科)

限于当时的条件和水平,人们在不知道坏血病真正病因的情况下,曾尝试用使用各种方法去治疗,例如放血、用动物的血液洗澡、喝糖蜜、锻炼身体等等,把能够想到的办法都试了一遍,虽然的确有奇迹治愈的病例,但更多的却是使病情更加严重,所以谁也不能确保哪种方法绝对有效。

事情直到 1747 年才有了转机。当时,英国海军的船舶外科医生詹姆斯·林德(James Lind)在随船航海时发现,坏血病都发生在船员身上,而包含他自己在内的船长等管理人员,却没有人得坏血病[4]。他还发现,船员只有面包与腌肉可吃,而船长却可以吃到马铃薯与高丽菜芽(就是卷心菜)。

林德医生经过认真思索,大胆推测出新鲜蔬果或许可以治疗坏血病,所以,他在航海途中开展了一项试验。

试验是这样做的:他将 12 名有坏血病临床症状的水手分为 6 组,每组 2 人,每组分别给予苹果酒、矾剂、醋、海水、药膏和柠檬柑橘进行治疗,结果发现,柠檬柑橘组的治疗是最有效果的,苹果酒组有轻微疗效,其他组所用的东西使患者病情加重[5]

(在今天,柑橘类水果富含维生素 C 已是常识问题,但在当时人们对此一无所知)

返航后,林德发表了著名论文《论坏血病》,并向英国海军部报告,要求在船上供应浓缩柠檬汁或者其他柑橘类食物,作为水手的规定饮食。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个建议因为实施成本过高而未被当局采纳。

直到 1768 年,才有英国海军军官詹姆斯·库克采用了林德医生的建议。结果当然是令人可喜的,在他们随后的三次远航太平洋的过程中(1768-1780 年),船队成员中没有一人因坏血病而丧生。

事实证明,林德医生的判断是对的。但他的贡献远不止发现柑橘类水果可以预防坏血病。

他在航海途中所进行的试验其实是医学史上最早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在此之前,学者们进行的试验均是单一的验证试验,也就是用一个药,观察可不可以治疗疾病。

可以说,林德医生的这一场试验开启了现代医学研究的新时代,使得临床试验在后世越来越循证。

当然,直到此时,人们仍没有发现真正在坏血病治疗中起作用的是维生素 C。那么,后继学者是如何发现维生素 C 的呢?我们下篇继续。

更新于 2021-09-16

参考文献 共 5 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