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静脉血栓,癌症患者可有新选择?

俗话常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对癌症患者而言,他们不仅仅要面对肿瘤的威胁,同时还经常遭受血栓的困扰。

在肿瘤患者中,静脉血栓栓塞很常见,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 5 倍。这与手术或药物治疗、长期卧床,以及癌症本身导致的异常凝血状态等因素密切相关。

血栓虽小,但不能轻视

腿部等外周静脉的血栓一旦从血管壁上脱落,就有可能在几秒内回流到达肺部,危及生命。在导致癌症患者死亡的原因中,静脉血栓栓塞高居第二位。

要想对抗血栓,抗凝药是人们手上的利器,是提升癌症患者生存率的关键性一步。

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公布的癌症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的最新治疗指南中,口服型靶向抗凝药——“依杜沙班”和“利伐沙班”已被正式列为推荐药物。

相比之下,另一种口服药物“阿哌沙班”,虽已用于治疗非癌症患者的静脉血栓栓塞,但它在癌症患者群体中的疗效与安全性却还是个未知数,因此还未被建议使用。

最近,国际顶级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最新研究解答了这一问题。研究者发起了一项非劣效性试验,他们发现:治疗癌症患者静脉血栓栓塞,口服阿哌沙班的疗效与安全性,并不低于传统的皮下注射型抗凝药。

血栓,让人又爱又恨

如果你曾被科普动漫《工作细胞》中软萌的“血小板”圈粉,那你对人体的止血过程一定不会陌生。

当血管壁破损出血时,血液中的血小板就会被紧急送到受伤部位,尝试形成团块堵住出血点。

同时,血小板还会释放信号,召集众多被称作“凝血因子”的蛋白质分子聚集,用纤维蛋白链编织成一件“毛衣”,将血小板牢牢捆绑在一起,堵塞血管破口,这才能够成功止血。

血小板与纤维蛋白链组成的团块就是所谓的“血栓”。

数天或数周后,受伤的血管壁完全愈合,纤维蛋白链就会自行溶解,“毛衣”被快速拆除,血栓也就功成身退。生理性血栓的形成与分解过程就这样保持着一种智能的平衡。

然而,一旦失去平衡,大麻烦就来了:血栓该形成时不形成,就会导致大出血;该消失时不消失,甚至过度生长,就会堵塞血管。

若血栓堵塞了静脉,我们就称之为静脉血栓栓塞。

新型抗凝药:单一靶点,便于长期口服

为了减少体内的血栓,我们需要管住凝血因子。这些因子其实是一个包括十多名成员的大家族,科学家按照它们被发现的顺序用罗马数字来命名(I、II、III……)。

正常情况下,凝血因子只是懒洋洋地流淌在血液中“睡大觉”。当我们受伤时,凝血因子就好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将另一个唤醒,形成血块堵住血管破口。

抗凝药物的机理就是阻挡一个或数个多米诺骨牌倒下,抑制病理性血栓形成。同时,在治疗的过程中,还需要把握血栓形成与分解之间微妙的平衡。一旦矫枉过正发展成大出血,同样也会有生命危险。

传统抗凝药物的弊端是需要皮下注射,不能口服。更糟糕的是,它们会阻挡太多个“多米诺骨牌”,影响了正常的凝血机制,不利于长期使用。

近年来,抗凝药物正在不断进步。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发展趋势是作用于单一靶点、安全发挥抗凝作用、便于长期口服。

在此方面,最新的口服型靶向抗凝药物包括“依杜沙班”、“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它们的作用靶点都是凝血因子 Xa,它可是位于凝血因子这条多米诺骨牌上的“匝道与主干道的交叉点”上的,因此相当重要。

口服阿哌沙班,效果究竟如何

“依杜沙班”和“利伐沙班”的疗效与安全性已经为人们熟知,而“阿哌沙班”在癌症患者体内的实战情况仍然不够明晰。为此,研究者们邀请了一千余名患者参与药物试验,其详细流程如图所示:

试验结果显示,口服阿哌沙班的疗效不仅与皮下注射达肝素相似,并且大出血风险也没有增加。在治疗中,分别有 3.8% 阿哌沙班组患者和 4.0% 达肝素组患者发生了大出血。

该研究的主要作者、意大利佩鲁贾大学内科教授 Giancarlo Agnelli 博士表示:“我们的数据表明,阿哌沙班至少与达肝素一样有效……而且没有增加大出血风险。这对于患者而言,可以免除不必要的麻烦,因为它是口服药,而不是注射剂。“

Agnelli 博士说,先前的研究表明其他直接口服抗凝剂,例如依杜沙班和利伐沙班胃肠道出血风险较高,尤其在胃肠道癌症患者中,因此在临床上实际应用受到限制。本次研究纳入的患者中有 1/3 为胃肠道癌,这些患者在服用阿哌沙班后的大出血风险与肝素组没有明显差异。

相信在下一次治疗指南更新时,口服阿哌沙班会成为一个新的选择。

更新于 2022-03-27

参考文献 共 4 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