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如何拯救被防护用具“摧残”的皮肤?

一个月来,医护人员从祖国四面八方奔赴疫区,最美逆行者就像启明之星,照耀华夏大地。一度刷屏的“除夕夜驰援武汉的最美军医刘丽”,就是这群平凡而伟大的白衣战士的代表,而她那张因为防护用具而伤痕累累的面庞,也让无数网友心疼不已。

疫情期间,医护人员与特殊岗位劳动者长时间佩戴医用口罩、防护镜、手套等,容易造成各种皮肤损伤,主要原因包括防护用具的压力、摩擦力与剪切力、封闭潮湿小环境、材质等。应该如何应对?我们就来聊一聊。

机械损伤

简单说,就是口罩、护目镜等的硬质边缘摩擦、挤压皮肤,形成破损、甚至局部溃疡,好发于鼻梁、颧骨、额骨、耳部等骨性突出部位。

如何避免?

减少口罩、护目镜对皮肤的挤压与摩擦,对易受压部位使用具有修护皮肤屏障作用的润肤霜;还可以用泡沫敷料剪成小块,贴在容易摩擦部位,减缓压力。实在没条件的话,医务人员可以用留置针的透明敷贴贴在易摩擦部位。

如何应对?

1.轻度擦伤:局部用碘伏或安尔碘消毒,干燥后涂抹含表皮生长因子、维生素B5等成分的修复产品,促进皮肤愈合。

2.化脓或溃疡局部使用碘伏清洗创口,薄薄涂一层含抗生素的软膏,如莫匹罗星夫西地酸红霉素等,并使用水胶体敷料换药。

3.持久压迫导致皮下淤血:可以涂抹多磺酸黏多糖乳膏、肝素钠乳膏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药物。

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顾名思义是“接触”导致的“皮炎”,它可以细分为两种情况。

1.剌激性皮炎:是由于口罩材质、密闭等原因导致,皮肤出现轻度潮红、剌痛,洗脸时有灼烧感,皮肤变得敏感,受外界剌激易发红;

2.接触过敏性皮炎:主要由于对橡皮带(橡胶)、金属条或消毒防腐剂等物质过敏。早期表现为接触部位边界清楚的红斑、“小红疙瘩”,重者可有水疱、渗液、糜烂等,有瘙痒感。这种情况易见于过敏体质者。

如何避免?

外用具有修复皮肤屏障作用的护肤品。对敏感性皮肤者,可以使用具有舒敏保湿作用的特殊功效护肤品。

如何应对?

1.剌激性皮炎:加强皮肤护理,清洗后外搽润肤乳。对油性皮肤,选择乳膏或霜剂,对干性皮肤,则应选用软膏剂型的。

2.接触过敏性皮炎者:先以2%硼酸溶液或生理盐水作湿敷(如果渗液比较多,可以持续湿敷),然后轻者外涂炉甘石洗剂,重者少量涂抹布地奈德丁酸氢化可的松糠酸莫米松软膏等,同时可以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奥洛他定等。如果伤口继发感染,还需要外用抗生素药膏。同时应避免接触引起过敏或可疑过敏的器具或用品。

痤疮

长时间戴口罩,皮肤处于潮湿封闭环境,容易造成毛囊皮脂腺开口阻塞,诱发痤疮(俗称“青春痘”)、或使原有痤疮加重。此外,长时间疲劳、作息不规律等,也容易加重痤疮。

如何预防?

油性皮肤、痤疮皮肤者,可以用上海出的洁面护肤硫磺皂(pH值接近中性),之后外搽具有减轻油脂分泌、质地轻薄的补水保湿类护肤品。

如何应对?

与治疗“普通”痤疮的方法是一样的:症状比较轻的,可以外涂具有控油清痘作用的护肤品;对炎症性痤疮,可以外用过氧苯甲酰凝胶(在休息时间用!个别人在刚用时对皮肤有一定剌激,应逐渐延长在皮肤上的时间。若剌激感明显,应及时洗去。此外,在穿防护服前应洗净!)、莫匹罗星软膏等,严重的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口服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药物。

干燥、脱屑等反应

长时间佩戴口罩、封闭环境,会导致角质层细胞的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出现面部及手背皮肤干燥、泛红、脱屑、瘙痒等。

如何应对?

加强皮肤护理,可用以纯净水或生理盐水浸湿的毛巾敷于皮肤,之后使用润肤霜,选用具有修复皮肤屏障作用的护肤品。面部可用具有保湿作用的面膜。

手足皮肤浸渍、皲裂

频繁使用消毒剂和(或)长时间戴手套,手掌容易出汗,皮肤在密闭潮湿环境下,角质层细胞吸水肿胀,早期出现发白、皱褶、脱皮,严重的干燥、皲裂、皮炎等。

如何应对?

使用修复性护肤品,选用凡士林,含尿素、尿囊素、神经酰胺、脂肪酸等成分的护手霜或油膏,进行手部皮肤的保湿和屏障修复。严重者按照接触性皮炎处理。

皮肤浅部真菌感染(“”)

长时间穿戴防护服,局部潮湿密闭,有利于皮肤表面的真菌生长,导致感染,好发于腹股沟、臀部、躯干、足部,学名叫股癣(长在大腿根处)、体癣手足癣等,为红斑、丘疹、丘疱疹;若发生在大腿内侧或臀部,皮疹可呈环形、弧形,伴瘙痒。在潮湿温暖的小环境下,在间擦部位及阴部(男女均可发生,女性除外阴外,还有发生念珠菌性阴道炎)还可发生念珠菌感染。

如何预防?

脱下防护服后,认真冲洗,在身体皱褶部位可用些扑粉,尽量保持局部干燥。也可以用具有消毒、防腐作用的洗护产品清洁皮肤。

如何应对?

外用抗真菌药,如克霉唑益康唑酮康唑咪康唑盐酸特比萘芬等乳膏、溶液剂、栓剂、粉剂或喷雾剂。一般不外用含激素的复合制剂。皮疹广泛者,需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抗真菌药,如特比萘芬伊曲康唑氟康唑。注意对念珠菌感染者,无论是外搽还是内服,首选咪唑类药物如克霉唑、益康唑、咪康唑。

更新于 2021-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