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去年体检正常,今年就糖尿病了?40 岁后最好测测这个指标,尤其是这 10 种人!

大家好,我是糖尿病

最近常听到一些人类抱怨,说自己去年体检血糖还正常,今年怎么就糖尿病了?

我心里偷偷笑,看来我和“小伙伴”的通力合作十分有效果。

低调干大事儿的“糖尿病前期

我的小伙伴叫“糖尿病前期”,他是我的后备军,也可以理解为我的过渡阶段。

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小于 6.1mmol/L,餐后血糖小于 7.8mmol/L;

糖尿病人的空腹血糖超过 7.0mmol/L,餐后血糖超过 11.1mmol/L;

糖尿病前期就是两者之间的空档,空腹在 6.1~7.0mmol/L 之间,餐后血糖在 7.8~11.1mmol/L[1]

按照进程来说,很多正常人先是被它盯上,然后才“进化”成我的“俘虏”。

可别小瞧我的小伙伴,虽然很多人对他不熟悉,但是他闷头干大事。

据人类统计,中国成年人中,35.7% 的人都是糖尿病前期,这个比例高达三分之一[2]。如果这些人不注意,其中 6%~10% 会患上“糖尿病[3]

朋友那么多,想想都十分开心!

我俩是怎么合作的?

回到开头的话题,为什么有些人去年查着“血糖正常”,今年就“糖尿病”呢?

我来透露个内幕,因为体检套餐中只包含了“空腹血糖”,而这可是漏诊率极高的。

因为有些人空腹血糖虽然正常(甚至有的人偏低),但存在胰岛素抵抗,也就是胰岛素的降血糖效率低下,导致餐后血糖高出正常范围,这已经是“糖尿病前期”的表现。但由于没有任何症状,体检也查不出来,所以你们傲娇地认为自己是安全的。

于是一年后,就直接被我拿下了。

想想也是蛮遗憾的。人类的大量研究已经证明了,“糖尿病前期”人群只要在吃、动方面调节自己,完全可以晚点或是根本不遇到我,只是绝大多数人都忽略了[4]

40 岁 + 每年都要做糖尿病筛查

虽然人类不喜欢我,可我其实还是心软的,真是忍不住提点下:

如果你年纪已经超过 40 岁,想要不被“糖尿病前期”找上门,在体检上得上点心,别简单地测定个空腹血糖就完事了,应该每年都去做糖尿病筛查(可以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或者简单一点加做餐后 2 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这样才能及时发现糖尿病前期的征兆,及早采取措施。

除了年龄,下面这些特征任意满足一个,就是糖尿病高发人群,也是建议做筛查的[1]

  1. 超重(身体质量指数 BMI≥24kg/m2)或肥胖(身体质量指数 BMI≥28kg/m2)和中心性肥胖(也就是腹部肥胖,男性腰围 ≥90cm,女性腰围 ≥85cm);
  2. 爱久坐的;
  3. 一级亲属(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中有 2 型糖尿病家族史;
  4. 妊娠期糖尿病史的女性;
  5. 高血压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
  6. 血脂异常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
  7. 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患者;
  8. 有一过性类固醇糖尿病病史的人;
  9.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或伴有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临床状态(如黑棘皮症等,这类人的脖子、腋窝、乳房下、腹股沟会有天鹅绒一样的黑色或棕色纹路);
  10. 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和(或)抗抑郁药物治疗和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

已经糖尿病前期了怎么办?

如果你听了我的劝告,去医院做了糖尿病筛查,然后悲催地发现自己已经是“糖尿病前期”了,别灰心。前面不是说过嘛,这个事儿还有“掰回来”的可能,或者说至少不让你那么快遇到我。

接下来,你要从这四点开始注意:

  1. 开始减肥争取让自己的 BMI 降到或接近 24kg/m2以下,或体重至少下降 7%;
  2. 每天少吃点,每日吃进去的热量至少减少 400~500kcal,大概相当于少吃 3~4 碗米饭;
  3. 少吃点含饱和脂肪酸多的食物,可以用白肉(如鱼肉、鸡肉)代替红肉(如猪肉、牛肉等),控制饱和脂肪酸摄入占总脂肪酸摄入的 30% 以下;
  4. 增加日常活动量,中等强度体力活动至少保持在 150 分钟/周(相当于每周 5 天,每天半小时哟),中等强度活动就是运动时有点用力,心跳和呼吸加快但不急,常见的运动有:快走、打太极拳、骑车、乒乓球、羽毛球和高尔夫球。

最后说一句,我的小伙伴“糖尿病前期”很神秘,只要及时行动完全有可能击退他。提高意识才是关键哟!

更新于 2022-01-07

参考文献 共 4 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