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长之至,夏至向阳而立

《恪遵宪度抄本》说:“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夏至时节伴随着最为炎热的三伏天气,怎么在解暑的同时又能借天之阳以养生,专家来支招。

1. 夏至一阴生,宜“闭关”温养

《幼学琼林》中说“夏至一阴生,冬至一阳生”是什么意思呢?

一年里大自然的阴与阳是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平衡之中的,夏至与冬至就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两个阴阳转换的节点。冬至起阳气从地心向上走,阳气开始升起;夏至起阴气慢慢从地心往上走,阴气来了。所以冬至是阳生,夏至是阴生[1]

《易经》有言:“先王以至日闭关”,这里至日指夏至午时。夏至是阴阳转换的节点,阳气在上,阴气初起,午时(11点~13点)是一天中阳气最旺之时,为避免阳气太旺影响阴气生长,所以此时适合“闭关”。这里“闭关”并不是让大家把自己锁在房间,而是指休息、斋戒、沐浴等可以静心的活动,这样才可以使身体得以平衡过渡,提神醒脑、补充精力。午睡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那么午睡应该怎么睡呢?

  • 午睡前准备。中午不要吃得太饱太油腻,饭后适当走动走动,消化一下,再午睡。
  • 午睡时长。10-30分钟最合适。
  • 午睡姿势。平躺或侧卧在床。如果在办公室,也可以使用U型颈枕,或使用抱枕趴着睡[2]

2. 为过冬贮备阳气,这个好食材不能少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很多人不明白,生姜不是热性的吗?怎么还在夏天食用呢?

因为夏至阳气旺盛,气候炎热,人们往往贪凉饮冷。而过食寒凉或者吹空调过冷过久,都容易损伤脾胃阳气,表现为恶风怕冷、疲乏无力、腹疼腹泻、食欲不振、口中黏腻等症状。而生姜性味辛温,入肺经、胃经和脾经,可升阳散寒,从而升脾阳、益胃阳,是一味为过冬储备阳气不可多得的好食材。所以又有“早上三片姜,赛过喝参汤”的说法。

这时你可能会问,生姜不是调味佐料吗,要怎么食用呢?专家来介绍一个好吃又方便的生姜食疗——生姜薏米饮。做法很简单,将薏米、生姜姜加水适量煮烂成粥,再稍微加入白糖即可食用。生姜温脾阳,薏米健脾祛湿,两者一起服用可谓健脾功效大增,非常适合夏天脾胃功能受损的人服用。

另外,生姜作为佐料也有大用处,对于平素脾胃虚寒的人,在夏天吃一些苦寒的蔬菜时,稍微多加入姜,使用炒制的方法,可以清热的同时,又避免过于寒凉,伤害脾胃阳气

3. 既要顾阳又要养阴?夏至不妨试试吃粥

夏至阳气盛,人们稍微活动即大汗淋漓,损失身体津液水分,此时如果早晚能喝粥,就能益气生津解渴。且在《本草经疏》记载粳米“味甘能入脾补脾”,故喝养生粥补脾胃、养五脏、壮气力。下面专家介绍两味养生粥,助大家在炎热的夏至清热消暑,养心安神。

翠衣粥

材料:西瓜皮、粳米、白扁豆、山药。

功效:清热解暑,生津止渴。

西瓜皮被为“西瓜翠衣”,是祛暑的佳品,有清热燥湿、生津止渴的功效,加上健脾和胃、消暑化湿的白扁豆、山药,一方面缓和西瓜皮的凉性,另一方面又可增加其健脾的功效。

赤小豆百合莲子粥

材料:粳米、赤小豆、百合、莲子。

功效:清心安神、健脾除湿、养阴清热。

夏天是心经最旺盛的时节,最宜养心,赤小豆有清心除烦、清热利湿的功效。加上莲子清心醒脾、健脾补胃、百合清心安神,益气调中,共凑健脾养心之功。

藕丁紫米粥

材料:莲子、紫米、糯米、紫米。

功效:健脾和胃、补中益气、清心养神。

《本草纲目》称莲藕为“灵根”!生吃有助于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煮熟吃则有健脾养胃、补气养血的功效。而且莲藕味甘多液,特别合适夏天容易口干舌燥、心烦、便祕、失眠等火气大的症状。

4. “冬病夏治”除了三伏灸,你还可以这样做

《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提到“春夏养阳”和《素问·六节脏象论》中提到“长夏胜冬”,意思都是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如“老寒腿”“老慢支”等,在夏天阳气最旺的时候给予治疗,就能很好地保存阳气,预防冬季发病。夏至期间正好迎来阳气最旺的“三伏天”,此时最适合进行“三伏灸”来“冬病夏治”,但有很多“老寒腿”可能不方便到医院进行治疗,但自己居家进行艾灸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下面专家教你如何居家三伏灸

工具准备:

  • 艾条、打火机。

穴位推荐:

  • 脾俞第十一胸椎下旁开1.5寸,左右各一;
  • 肾俞第二腰椎下旁开1.5寸,左右各异;
  • 命门穴:两个肾俞连线中点;
  • 气海腹部正中线,肚脐下1.5寸;
  • 足三里膝眼下三寸,胫骨外缘一寸,双腿各一[3]

注意:艾灸的过程中,每个穴位3-5分钟,不要离得太近,以皮肤有热感,肤色潮红为主。

糖尿病患者艾灸时间适量减少、温度不能过高,以免烫伤造成伤口。

5. 小儿推拿助孩子更好地吸收天地阳气

夏至天地阴阳交接,从这一天起体表阳气开始往内收,体内阴气开始萌发、滋长。小儿为至阳之躯,在这一转变中脾胃很容易受到影响,从而出现腹痛、腹泻、胃口不佳、夜间吵闹等症状。专家介绍三个小儿推拿方调理后天,养心安神[4]

脾俞

如果脾脏中的湿热之气散不出去,脾的功能就会受损,脾是气血生化之源,脾一受损,气血就会虚弱,刺激脾俞具有健脾和胃、利湿升清的功效。

取穴: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图片来源:人体经络穴位使用详解(第2版)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手法:左右两侧的每次各点揉3-5分钟。

神门

神门穴是心经的原穴,是心经之动力源泉。按揉神门穴具有补心益气、安神降火的功效。

取穴:手腕关节的手掌一侧,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即:手腕横纹处,从小指延伸下来,到手掌根部末端的凹陷处。

图片来源:人体经络穴位使用详解(第2版)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手法:以有酸胀感为宜,每次掐按2-3分钟,左右手交替,早晚各一次。

涌泉

涌泉穴是强肾第一要穴,《黄帝内经》中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

取穴: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

图片来源:人体经络穴位使用详解(第2版)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手法:用手掌擦,顺着足掌直擦到足掌发热为止;或以拇指的指尖关节点揉穴位3-5分钟,每天一次。

6. 夏至如何预防“热感冒”?

夏季天气炎热,人体出汗较多,毛孔腠理张开,稍不注意就会感染风温、风热或者暑湿,因而出现发烧、头痛、喉咙痛、痰黄痰多、鼻塞口干等风温感冒表现[5],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热感冒”。那么在炎热的夏至节气我们要怎么预防“热感冒”的发生呢?

  • 切勿贪凉。这时预防热感冒的关键。不因天热而睡在露天处;不在出汗时用冷水冲洗身体;不能一出汗就去吹空调或风扇;避免冷风直接吹向身体。
  • 劳逸结合。中医认为熬夜易伤神和气,故夏夜保证充足的睡眠很重要。如果长时间持续工作,过度疲劳等,都会造成人体的免疫功能减低,导致感冒的发生。
  • 继续吃苦。夏至时节,苦味食物可以起到补气固肾、健脾燥湿的作用,日常可食用苦瓜、苦丁茶、莲子等苦味食物。
  • 养心静心。夏气与心气相应,炎热的天气更易导致心火旺盛,风温之邪更易侵袭。此时应注重自身的调息,可以通过听舒缓的音乐来放松静心。
  • 初期搓风池穴祛风散邪。《灵枢·热病》中提到:“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头顶之上,惟风可到,风池穴在颞颥后发际线者中。”若有热感冒的早期症状,不妨食用驱风油揉搓颈后双侧风池穴以驱风散邪,预防风温之邪入里。
更新于 2021-09-16

参考文献 共 5 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