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年快要结束的时候,12月26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并取消对其继续按“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1]。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也发布相关通知和方案,正式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措施。
图片来源:参考资料[2]
这个“甲类”“乙类”“乙类甲管”“乙类乙管”是什么意思?今天我们来聊聊这个问题。
“甲”“乙”“丙”,到底是什么?
在我国,所有的法定传染病被分为三类,即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和丙类传染病[3]。
不论在全世界还是在我国,这两个疾病都曾经引起过重大疫情和严重死亡,一度令人闻风丧胆。时至今日,不少老人会还把它们称之为“1号病”和“2号病”。
乙类传染病一共有27种(包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我们经常听到的有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麻疹、狂犬病、肺结核、登革热、血吸虫病等。
不少人更加“熟悉”的流感、风疹、流行性腮腺炎、麻风病等,均为丙类传染病。而经常引起校园聚集性疫情的水痘,甚至尚未纳入我国法定传染病管理。
每个月以及每一年,国家卫生健康部门都会发布法定传染病的疫情情况。
2021年全国法定传染病发疫情(截图)[4]
不同种类的传染病,有什么区别?
一方面,是疾病本身的区别。
总体上看,甲类或者乙类参照甲级管理的传染病,都有致病力强、病死率高且传染性强的特点。
而对于那些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疾病负担较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也会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的,会归为乙类传染病。
至于传染较强、但致病力弱、病死率较低的传染病,一般归为丙类传染病。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虽为乙类传染病,但从2020年1月至今,考虑到其广泛的危害性,一直按照甲类传染病进行预防和控制[5]。
图片来源:参考资料[5]
另一方面,是管控措施的不同。
对于甲类传染病,管控措施最为严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一旦发现甲类传染病病例,需及时采取下列措施:
(一)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
(二)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
(三)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而对乙类、丙类传染病的病人,一般只需在医疗机构的相应的常规门诊(比如感染科、皮肤性病科等)治疗即可。
此外,不同等级的传染病在报告时限、管控措施、监测方案和实验室检测等方面也有不同的要求规定。各地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防控和管理方案。
回归标准:总体威胁明确降低
在此之前,甲型H1N1流感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也是“先定为乙类传染病、但按甲类管理”。
对于一种新发传染病,在刚刚开始出现和流行的时候,我们对其流行特征、致病强度等还不够清楚,一般会先实行比较谨慎而严格的管控措施。
当疫情发展一段时间后,我们对其更加了解了,也获得了较多证据之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防控措施。
三年来,随着新冠病毒的不断变异,其重症率、病死率不断下降,即使传染性有所加强,但对人类的总体威胁已明显降低,也确实具备了调整管理类别的条件。
在此之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连续发布了“二十条”和“新十条”防控措施,进一步降低了新冠疫情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图片来源:参考资料[6]
乙类管理,依然是挑战
不过,即便是“乙类传染病”的管理措施,也并没有那么“轻松”。
以乙类传染病中的麻疹为例,如果医疗机构发现了一例疑似病例,临床医生依然需要采集其血液和病原学样本(咽拭子)进行检测、确诊;疾控中心医生依然要对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确定其密切接触者;而这些密切接触者依然需要做好自我隔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也要对其进行相应疫苗的应急接种。
不过,对于不同的乙类传染病,具体的管理措施也不尽相同。像艾滋病、乙肝等疾病的防控,也是经历了数十年如一日,在日常监测的基础上,做好精确阻断,保护高危人群,提高救治水平,不断减少疾病的社会危害。
总之,“乙管”确实没有“甲管”那么严厉了,但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逐渐向科学化、精准化的方向发展。
未来:是考验,也是回归
前不久,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3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紧急委员会将开会讨论新冠大流行(the COVID-19 pandemic)不再构成“全球卫生紧急事件”(acute global emergency)的标准[7]。
对每个人来说,经此一役,以后考验的,就真的是我们的健康意识、防护能力,以及自身免疫力了。
病毒不会消失,而社会需要恢复活力,百姓需要正常生活。理性认识,科学对待,每个人养成卫生习惯,做好个人防护,积极接种疫苗,我们终究走出疫情,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共 7 篇
[1] [1]http://www.nhc.gov.cn/xcs/zhengcwj/202212/6630916374874368b9fea6c2253289e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