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手术后,饮食和运动要注意什么?

介入手术后,除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外,合理饮食和运动也非常重要。

怎么“吃”?

医学营养治疗是心血管疾病综合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目的在于控制血脂、血压、血糖和体重,降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同时,增加保护因素。

术后 1~3 天(急性期)

进食低脂、流质饮食,能量以每天 500~800 卡为宜。可选择浓米汤、厚藕粉、枣泥汤、去油肉茸、鸡茸汤、薄面糊等。

康复早期(病情好转,术后 4~7 天)

逐渐改为低脂、半流质饮食,能量以每天 1000~1500 卡为宜。可选择食用鱼类、鸡蛋清、瘦肉末、切碎的嫩蔬菜及水果、面条、面片、馄饨、面包、米粉、粥等。

不建议进食辣椒、牛奶、豆浆、浓茶、咖啡等,这些食物具有刺激性或易导致肠胀气。避免进食过冷或过热的食物。少食多餐,每天可进食 5~6 餐,以减轻心脏负担。

康复期(术后 1 周,病情稳定无特殊不适)

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品。饮食须遵循的总原则如下,可参照下表选择。

  • 食物多样化,粗细搭配,荤素搭配,以平衡膳食。
  • 摄入的总能量应与活动消耗的能量平衡,保持 BMI在 18.5~24.9kg/m2之间, BMI是体质指数的简称,计算方法为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 。
  • 坚持低脂肪、低胆固醇、低饱和脂肪、高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饮食原则。
    • 脂肪提供的能量不超过总能量的 30%。
    • 限制摄入富含胆固醇的动物性食品,如肥肉、动物内脏、鱼籽、鱿鱼、蛋黄、墨鱼等。
    • 摄入足够的有利脂肪酸,例如含丰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亚麻籽油、α-亚麻酸等。
    • 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不超过 10%。
    • 适量摄入单不饱和脂肪酸,如茶油、玉米油、橄榄油,尽量不用椰子油和棕榈油,每天烹调油控制在 20~30 克。
  • 限制钠盐摄入。每天摄入的食盐量不超过 6 克,包括味精、酱菜、调味品、防腐剂中的盐。肾功能正常者可以选择食用高钾低钠盐。
  • 摄入足量的新鲜蔬菜(400~500 克/天)和水果(200~400 克/天),可以补充钾盐及膳食纤维(25~30 克)。
心肌梗死患者食品宜忌[1]

食品类别

推荐的食品

忌吃或少吃食品

谷类及制品

大米、面粉、小米、玉米、高粱

各种黄油面包、饼干、糕点、油条、油饼等多油食品

禽、肉类

瘦猪、牛、羊肉,去皮禽肉

含钠盐罐头食品、香肠、咸肉、腊肉、肉松

水产类

新鲜淡水鱼 (<120 克/天)及海鱼

咸鱼、熏鱼

奶蛋类

鸡蛋或鸭蛋 (1 个/天)、牛奶

咸蛋、皮蛋、乳酪等

豆类及制品

各种豆类、豆浆、豆腐

油炸臭豆腐干、霉豆腐

蔬菜类

各种新鲜蔬菜

咸菜、酱菜、榨菜等腌制菜

水果类

各种新鲜水果

葡萄干、含有钠盐的水果罐头或果汁,水果糖等

油脂类

植物油为主、动物油少量

奶油、人造奶油

饮料

淡茶、咖啡等

汽水、啤酒、浓肉汤等

调味品

醋、糖、胡椒、葱、姜、咖喱

味精、食盐、酱油、各种酱类

冠心病患者膳食营养方案[1]

食物类别

摄入量(克/天)

选择的品种

减少、避免的品种

谷类

250~400

标准粮(米、面)、杂粮

精粮(米、面)、糕点甜食、油炸油煎食品

肉类

75

瘦猪、牛、羊肉,去皮禽肉,鱼类

肥肉、加工肉制品(肉肠类)、鱼子、虾、蟹黄、魷鱼、动物内脏

蛋类

3~4a

鸡蛋、鸭蛋蛋清

蛋黄

奶类

250

脱脂/低脂鲜牛奶、酸奶

全脂牛奶、奶粉、乳酪等奶制品

大豆

30~50

黄豆、豆制品(豆腐 150 克,豆腐干 45 克)

 油豆腐、豆腐泡,素什锦等

新鲜蔬菜

400~500

深绿叶菜、红黄色蔬菜、紫色蔬菜

新鲜水果

200

各种新鲜水果

加工果汁、加糖果味饮料

食用油

20

橄榄油、茶油、低芥酸菜子油、豆油、花生油、葵花子油、芝麻油、亚麻子油

棕榈油、椰子油、奶油、黄油、猪油、牛羊油,其他动物油

添加糖类

小于 10

白砂糖、红糖

小于 6

高钾低钠盐

酱类、腐乳、咸菜等腌制品

注:a摄入量单位:个/周

怎么“动”?

适当运动、合理锻炼对介入术后的心脏康复也很重要。医生一般会指导如何运动,不必因担心症状发作就不敢运动。

急性期及康复早期

  • 中、高危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紧急接受介入治疗者,或者有多支冠脉血管病变或并没有完全开通血管者,发生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仍为中至高度,这些患者在术后可遵照下表逐渐恢复运动[2]
时间日常生活康复运动
第 1 天绝对卧床,在护理人员帮助下进食

穿刺部位加压包扎12 小时,被动在床上进行关节运动,醒时踝背屈、趾屈,1 次/小时

第 2 天

卧床,床上自己进食,

在护理人员协助下洗脸、擦浴、穿脱衣物

坐床边坐位,用床边便桶、坐椅子;

主动/被动在床上进行所有关节活动

第 3 天

大部分生活自理,

可坐椅子、坐轮椅至病房和治疗室

可下床站立,热身运动,病房内慢速走动 15~25 米 ,2 次/天
第 4 天

生活全部自理,在监护下,

允许自行下床,步行至浴室、病房和治疗室

在房内活动和做体操,中速步行 25~50 米, 2 次/天
第 5 天

生活全部自理,

步行至接待室/电话间,随时在病房走廊散步

中速步行 100~150 米或踏车 20~40 瓦,可上、下 1 层楼,2 次/天
第 6 天继续前述活动,可稍强于原来强度的活动中速步行 200~400 米,2次/天,可上、下 2 层楼
  • 低危患者。有些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不大,不必紧急手术,而是在一定时间内选择手术即可,这些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较低,术后可遵照下表逐渐恢复运动[2]
时间日常生活康复运动
第 1 天经桡动脉穿刺者可进行下床上厕所、擦脸、进食等简单生活活动(避免使用穿刺侧上肢);经股动脉穿刺患者需卧床约 12 小时穿刺部位加压包扎 12 小时,经桡动脉穿刺患者术后即可床边坐位及床旁轻微活动
第 2 天生活可完全自理,自己进食及进行洗漱和擦身等活动

经股动脉穿刺患者下床站立及慢步行走;

经桡动脉穿刺患者可床旁站立,走动 5~10 分钟,

2~3 次/天

第 3 天生活完全自理,可从事病房中的各种活动

床旁站立,大厅走动 5~10 分钟 ,3~4 次/天,

上 1~2 层楼梯或固定踏车训练,坐位淋浴

康复期(远期)

进入康复阶段后,仍应坚持运动康复。运动前通常要进行低水平的有氧运动热身 5~10分钟,以放松和伸展肌肉,同时提高关节活动度和心血管的适应性,预防运动诱发不良心血管事件及运动性损伤。运动后通常要放松 5~10 分钟。建议总运动时间达到 30~60 分钟。

康复阶段进行的运动训练以有氧运动为基础,可以选择抗阻训练(又称力量锻炼)、柔韧性训练作为补充。

  • 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等。关于运动强度,可以咨询医生,也可以根据目标心率法粗略估算,即达到心率较安静状态下增加 20~30 次/分的强度,或以自己感知的劳累程度(轻微用力至用力)来确定。每周应进行有氧运动至少 3 次。
  • 抗阻训练(又称力量锻炼)。如弹力带训练、哑铃及器械训练等。一般每次训练 8~10 组肌群,可交替训练躯体上部和下部肌群。运动过程中,务必在用力时呼气、放松时吸气,不要憋气。最开始时每周 1 次抗阻训练,之后酌情调整。
  • 柔韧性训练。以肩部、腰部和腿部为主,以缓慢、可控制的方式进行,逐渐增大活动范围。每个部位拉伸 6~15 秒,逐渐增至 30~90 秒,拉伸期间正常呼吸。强度控制在有牵拉感、但不觉得痛为宜。每个动作重复 3~5 次,总时间 10 分钟左右,每周 3~5 次,可适当融入部分协调及平衡训练动作。

注意运动对药物的影响

介入手术后,通常还要接受药物治疗,有些药物对运动能力会造成一定影响,并且服药期间在运动时还要注意一些问题(下表)[2]

药物

对运动耐量的影响

注意事项

β 受体阻滞药

  • 早期显著降低运动耐量
  • 长期使用对于改善运动耐量仍存在争议

可能影响运动康复的不良反应包括乏力、运动不耐受、精力不济等

钙通道阻滞药

  • 二氢吡啶类与非二氢吡啶类,都有抗心绞痛作用
  • 长期使用对提高运动耐量不明确

在运动康复时需注意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

硝酸酯类药物

  • 短期可以发挥抗心绞痛作用,提高运动耐量
  • 心力衰竭患者中硝酸酯的使用与患者活动减少相关,同时并不改善运动能力

在运动康复时需注意低血压和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

他汀类

因肌肉不良反应,可能导致运动耐量的下降

长期使用时应关注肝毒性、乏力、骨酪肌不良反应等

曲美他嗪

  • 同时优化心肌和骨骼肌的代谢
  • 与其他抗心绞痛药物联用,可进一步增强运动耐量
  • 与运动康复联合使用,具有协同作用,进一步改善运动耐量

综上,介入手术后,除规范用药外,在饮食和运动方面还要注意咨询医生,在医生指导下均衡饮食、科学合理运动。

更新于 2021-09-16

参考文献 共 2 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