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有时会接触到“XX 地平”、“XX 帕米”这些药物,它们同属于一类叫做“钙通道阻滞剂”的药物。这个“家族”究竟有哪些成员,它们在冠心病治疗中有什么作用,使用时要注意哪些问题?本文就带您来了解一下。
主要包括哪些药物?
钙通道阻滞剂包括多种,名字中带有“地平”的(例如氨氯地平、硝苯地平、贝尼地平、尼群地平、非洛地平、拉西地平、尼莫地平等)、带有“帕米”的(例如维拉帕米、加洛帕米等)、还有地尔硫䓬等,都属于这类药物。
冠心病的日常治疗中使用的钙通道阻滞剂通常都是口服药,一般需要每天服用 2~3 次。有些药物在体内代谢较慢,例如氨氯地平、非洛地平;还有一些药物的生成工艺比较特殊或者有控释剂型,例如硝苯地平缓释片、硝苯地平控释片,可以每天只服用 1 次。这类药物如果需要服用,一般要坚持用药,并根据病情由医生调整用法用量。
有何作用?
对于冠心病患者,使用钙通道阻滞剂有助于改善心绞痛症状,如果存在禁忌使用 β 受体阻滞剂的情况或者使用时出现副作用,或者单用 β 受体阻滞剂时仍有心绞痛症状,医生通常会建议使用钙通道阻滞剂[1]。
名字里含有“地平”的药物,主要作用是舒张心脏之外的血管,但有些药物也可以用于改善心绞痛症状。例如,短效的二氢吡啶类药物(如硝苯地平普通片)常会引起心率反射性加快,这反而会增加心肌的耗氧量,因此,医生一般不会选择单用该药治疗心绞痛,但是可能会选择一些二代的二氢吡啶类药物(如氨氯地平、尼卡地平)用于抗心绞痛,目的是延长运动时间,减少发作次数。
名字里含有“帕米”的这类药物,对于心脏的选择性更高,也就是说能够集中“火力”作用于心脏而对其他部位影响较小,表现为可以降低心肌的耗氧量、改善冠状动脉痉挛,并且由于不太会引起心脏之外的血管扩张,因此较少引起反射性心动过速,所以这类药物较常被用于缓解心绞痛症状,并用于改善血管痉挛引起的心绞痛(如变异型心绞痛)发作。
地尔硫䓬同时具有扩张心脏之外的血管和减少心肌氧耗的作用,因此也可以用于改善血管痉挛引起的心绞痛。
哪些情况下要服用?
对于一些发作情况比较稳定的心绞痛(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或者是由于血管痉挛引起的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医生常会考虑使用钙通道阻滞剂。
哪些情况不能用?
如果对钙通道阻滞剂或者药物中的某些成分过敏,或者有严重心衰、心源性休克者,一般不会使用该类药物。
正在使用利福平者、怀孕 20 周内或者处于哺乳期者,医生也不会建议使用。
此外,医生一般不会建议将维拉帕米和地尔硫䓬用于被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二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合并房室旁路的患者。
可能有哪些副作用,怎么应对?
这类药物常见的副作用包括便秘、头痛、面色潮红、头晕、下肢水肿、牙龈增生、心率加快(如服用维拉帕米/地尔硫䓬,则为心率减慢)等。
应用地尔硫䓬的皮肤反应多为暂时的,继续应用一般可消失,但若持续存在,医生会建议停药。
钙通道阻滞剂引起的下肢水肿通常并不严重,这属于血管扩张后的局部副作用,而不是损害了心、肾等脏器功能所致,患者不必过于紧张。如果评估患者的情况认为可以换用其他药,医生一般会指导换药,但如果医生认为不宜停用此类药物,可能会加用小剂量的利尿药以减轻水肿。
用药期间注意哪些事项?
服药期间要密切监测血压、心率变化。发现血压、心率变化明显时,要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氨氯地平与唑类抗真菌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维拉帕米或地尔硫䓬合用时药效增强,可能需要减少剂量,与利福平联用时药效波动大,与西地那非联用时可能产生严重低血压。硝苯地平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艾滋病的药物、抗抑郁药物、西咪替丁等联用时药效增强,可能需要减少剂量,并被禁止与利福平联用。因此,如果正在服用上述药物,务必告知医生,以便医生选择合适的替代药物或者调整剂量。大多数情况下,服用该类药物与进食无关,服药可以不受饮食影响。
总之,医生会根据具体病情处方最适合的药物,请听从医生指导正确用药。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王智医生参与撰写)
参考文献 共 1 篇
[1] Fihn SD, Blankenship JC, Alexander KP, Bittl JA, Byrne JG, Fletcher BJ, Fonarow GC, Lange RA, Levine GN, Maddox TM, Naidu SS, Ohman EM, Smith PK.2014 ACC/AHA/AATS/PCNA/SCAI/STS focused update of the guideline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stable ischemic heart disease: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 and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oracic Surgery, Preventive Cardiovascular Nurses Association, Society for Cardiovascular Angiography and Interventions, and Society of Thoracic Surgeons[J].J Am Coll Cardiol. 2014;64(18):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