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冠心病,只要没有禁忌证,通常都要坚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例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医生通常也会嘱咐,要记清用药剂量和服用方法,按时服药,不能随意停药。但是遇有一些特殊情况时,医生可能考虑暂停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请及时与医生沟通。
需要接受手术或进行有创操作
血小板是血栓形成和止血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成分,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就是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但与此同时,也增加了出血的风险。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发生严重出血的几率较小,一般不会影响日常生活,但如果服药的同时接受手术或有创操作,有可能发生严重出血。
但是,并非所有手术前都要停用抗血小板药物。不同的手术和操作,出血的风险也不一样。
- 一些手术或操作的出血风险较低,若正在使用一种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可以不必停药,但若正在联合使用两种抗血小板药,医生通常会建议停用另一种药物只保留阿司匹林。这类手术或操作通常包括洗牙、拔牙、皮肤活检、白内障手术、腹腔镜胆囊切除、胃肠镜、骨髓活检、淋巴结活检等。
- 一些手术的出血风险较高,医生一般会建议在术前停用所有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但如果评估认为出血和形成血栓的风险都较高,在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后,医生可能会考虑在术前过渡性地使用一些药物,例如低分子肝素或静脉使用一些短效的抗血小板药物等。这类手术通常为较大型的手术,例如神经外科手术、肝脏外科大手术、血管外科大手术等。在这类手术前的 7 天左右,一般要停用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在术前 7~10 天停用,氯吡格雷在术前 5~7 天,替格瑞洛在术前 3~5 天),术后若无明显出血,通常可在 24 小时后恢复抗血小板治疗。
出现出血事件
用药过程中如果出现出血情况,需要告知医生,请医生评估判断是否停药。
- 一些轻微的出血,例如皮肤的瘀点瘀斑、牙龈或鼻出血,通常可以自行停止,一般无需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 一些严重的出血,例如颅内出血(通常所说的脑溢血)或者消化道、腹腔内、动脉等的大出血,通常极为凶险,甚至可能危及生命,需要立即中断抗血小板治疗。发生这些严重出血时可能会出现突然的言语不清、头痛、呕吐、头晕、便中带血或黑便、剧烈腹痛等,然而,这些表现常常不易使人联想到与出血有关,但无论如何,发现异常应及时就诊请医生进行判断。对于消化道出血者,医生会尽快明确出血原因并积极采取止血措施,在情况好转后 1 周左右通常可恢复抗血小板治疗。而对于颅内出血等急重症,一般在颅内出血稳定后医生才会考虑恢复抗血小板治疗。
检查发现血小板及凝血功能异常
血小板是否正常发挥作用,一方面取决于其功能是否正常,另一方面取决于数量是否足够。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一般需要定期进行复查,其中一个项目就是血常规检查。通常,血小板计数轻度减少并不会干扰常规的抗血小板治疗。但如果血小板数目小于 50×109/升,则存在一定的自发性出血风险,医生会慎重考虑是否继续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若血小板数目小于 30×109/升,自发性出血的风险将大大增加,此时医生会停止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还有一些疾病会对凝血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也会导致出血风险明显升高,例如血友病等遗传性凝血因子异常疾病、维生素 K 缺乏症以及严重肝脏疾病引起的凝血因子合成障碍。请告知医生并请其对出血风险进行评估,以决定是否中断抗血小板治疗。
无法耐受治疗
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期间,有些人可能出现一些出血之外的副作用,并且无法耐受。例如,有少部分人会在使用替格瑞洛时出现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如果无法耐受,医生可能建议终止用药而换用其他药物。如果复查发现与用药相关的血液化验指标异常,例如肝肾功能指标异常,医生也可能考虑停药。
总之,患有冠心病者,一般要坚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但如果遇到一些可能导致严重出血或者无法耐受的情况,医生会酌情建议停药。作为患者,除了遵照医嘱规律服药外,平时还要做好自我监测,定期复查,只有这样才能为医生提供更多信息,以便医生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杨帆医生参与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