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手术是怎么做的?

介入手术全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简称 PCI),是通过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方式,使狭窄或堵塞的冠状动脉重新恢复血流灌注、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本文就带您来了解一下这个手术是怎样进行的。

选择穿刺部位

穿刺部位就是在皮肤穿刺将导管伸入动脉内的部位,目前最常用的穿刺部位是手腕处的桡动脉,也就是中医用于把脉的血管,若桡动脉不适合,可选用腹股沟处(位于大腿根部)的股动脉。通常会选择右侧血管,左侧血管也可以,但较少使用。这两个穿刺部位各有利弊,医生会酌情选用。如果这两个部位都不合适,医生会考虑其他血管,如上臂处的肱动脉。

  • 手腕处的桡动脉位置比较表浅,血管不粗,手术结束后更易进行压迫,使局部不容易出血,并且术后不需要卧床,舒适度较高。但缺点是,有的人桡动脉太细,器械无法送入血管,并且容易痉挛,会导致无法使用。
  • 腹股沟处的股动脉通常很少发生痉挛,且血管粗,器械进出方便。但是缺点是,股动脉的位置相对较深,再加上血管粗、压力高,在手术后进行压迫常比较困难,因此出血率高,术后常需卧床一段时间,卧床时穿刺部位那条腿不能动,舒适度低。

需要注意的是,介入治疗通常在冠脉造影的基础上进行,所用的鞘管和导管一般比造影的粗,所以,选择桡动脉穿刺者即便可以完成造影,也有部分不能完成介入手术,最终会改成股动脉穿刺。

进行介入治疗

  • 首先,患者要平卧在导管室的检查床上,医生会为手术区域的皮肤进行消毒,并铺设无菌巾。
  • 医生在选定的穿刺部位穿刺动脉血管,将名为鞘管的薄塑料管插入动脉,建立体外到体内动脉腔的通道。随后,在导引钢丝的引导下,将一根中空的导管插入鞘管,随血管伸至冠状动脉开口处。然后医生会操控一根更细的钢丝(直径大约为 0.35 毫米),通过导管到达狭窄或堵塞的病变部位。
  • 手术中,医生会将少量造影剂通过导管注入冠状动脉,使用 X 线拍摄,据此评估冠状动脉的病变。医生会以细钢丝为轨道,把球囊(可能涂有药物)送到病变部位,并扩张球囊,接着送入装载在球囊上的支架,以将病变部位撑起来,使支架可以紧紧贴在血管壁上,打开狭窄或堵塞的血管,从而恢复血流。支架放好后,把球囊、导管、导丝和鞘管等撤出体外,再把穿刺处处理好,介入手术就结束了。

介入手术中需要注意什么?

许多介入手术是在完成冠状动脉造影后即刻进行的,如果医生认为需要行介入治疗,一般会告知家属及患者本人(情况紧急时除外),此时如有疑问可以询问医生,或者如果当时不能下决心,可以在结束造影检查后考虑商讨,待确定接受手术后再次进行。但是,急性心梗时,由于“时间就是心肌”,犹豫不决可能使患者丧失最好的治疗时机,建议听从医生建议。

在整个介入手术中,患者都是清醒的,开始的不适感来自于动脉穿刺。医生会在穿刺局部注射局麻药,但还是会有一些感觉。穿刺完成后,在送入鞘管的过程中,如果桡动脉非常细或者发生痉挛,上肢会出现疼痛。一般情况下,穿刺结束后就不会有太多不适了。

在开始推注造影剂时,可能会有发热的感觉,很快就会消失,这是对造影剂的正常反应。在介入治疗的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明显胸痛、出汗等症状,这可能与球囊堵塞血流或者术中心脏微循环的血流无法恢复(无复流)等有关。出现不适时要保持情绪稳定,不要紧张,但要及时反馈给医生,尽量不要乱动。如果觉得身上发痒,或者喉咙发紧、呼吸困难,务必及时示意医生,因为这些可能提示有造影剂过敏

以上便是介入手术的具体过程,了解这些有助于放松心情,更坦然地接受治疗。

更新于 2021-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