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有冠心病,就诊经过是怎样的?
若出现胸闷或胸痛等症状,或体检时发现心电图异常,怀疑有冠心病,可以选择心血管内科就诊。
如何选择就诊医院和科室?
怀疑冠心病时,建议选择有资质的正规医院就诊。
由于各地医院的规模和科室设置存在差异,可以视情况选择心血管内科、普通内科等。
此外,确认选择自己信任的医院的专业医生非常重要,许多医院设有官方网站,可登录查询相关信息。
就医前要做哪些准备?
携带充足资料
- 健康信息档案,包括可能与冠心病相关的全部信息、以往检查的所有结果、用药记录、出院小结、过敏清单、正在服用的药物(包括维生素及草药补充剂)等,以便医生比对检查结果并制定治疗方案。以心电图为例,多数情况下,仅凭单独一张心电图,医生很难给出明确意见,但如果是不同时期的心电图,如 1 年前的和现在的,经过对比,就很容易判断是否存在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表现。如果有之前的影像学检查,最好连影像图片一起带上,而不是仅带着检查报告。
- 医保卡、身份证。
- 笔和纸,用于记录可能接受的治疗及需要注意的事项。
准备回答医生的问题
就诊时医生通常会询问以下一些问题,可提前考虑准备好答案,不仅可以为医生诊断疾病提供支持,也会为后续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因此,一定要如实、详细的准备好问题的答案,并告知医生。
- 有哪些不适,情况如何。症状对诊断至关重要,以冠心病常见的胸痛为例,准确描述胸闷或胸痛的特点非常重要,医生可能询问胸闷或胸痛发生的部位,是刀割样的尖锐疼痛还是大石压胸的钝痛,持续时间多久,在什么情况下发生、是否与劳累或情绪激动相关,怎样可以缓解,是否伴随心慌及出汗等其他症状。
- 是否存在与冠心病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例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心脏病家族史等,是否患有其他心脏病。这会影响医生的后续判断,以及进一步检查的方向。
- 是否服用药物,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膳食补充剂及草药等。
- 是否发生过过敏,尤其是药物过敏史,这对医生制定或调整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其他
- 避免节假日就诊。医院也有休假制度,在节假日有些检查项目可能无法做。所以,尽量选择工作日到医院就诊。
- 要考虑自己能否准确向医生表述病情,如果有困难,可能需要告知亲属,请他们陪同就诊。
- 可以考虑通过网上预约或电话预约挂号,以减少去现场排队等候的时间。
就诊后,可能会做哪些检查?
就诊后,医生会询问了解一些病情相关情况(问诊),同时会进行身体检查,例如听诊心脏、测量血压和心率等,还会建议进行一些辅助检查,包括做心电图、抽血化验等,目的是了解基本情况,并排除一些心脏方面的其他疾病。
初判发生冠心病的可能性
- 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心脏疾病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检查,如果单次心电图上出现特征性的异常,非常有助于早期诊断。但通常没有症状时进行检查很难捕捉到特征性的心肌缺血变化,如果结合其他情况怀疑冠心病的话,医生可能会要求连续动态观察心电图。
心电图报告对诊断冠心病有何意义?
- 抽血化验。虽然目前的研究尚没有发现血液中存在可以提示冠心病的“证据”,但医生通常会建议进行血液检查,原因是,血液中可能存在提示冠心病风险升高的指标,如明显升高的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英文缩写 LDL-C)和 C 反应蛋白(CRP),这些指标可以帮助评估发生冠心病的风险。
怀疑冠心病,为什么要查血?
进阶检查明确是否存在冠心病
经过一些初步评估,医生通常会对患病情况有大致了解,如果认为患冠心病的可能性很大,则会建议进一步检查以全面评估是否患病。在检查中,会遵循从无创到有创、从简单到高级的原则。
- 负荷试验。这是目前常用的冠心病无创性检查项目之一,一般的大型医院都可以做。对于怀疑冠心病而普通心电图没有发现异常者,医生通常会建议做运动试验以进一步评估心脏是否缺血,通常是在蹬车或者注射药物增加心脏负荷后进行心电图或超声等影像学检查。但是,负荷试验并不能完全排除或者诊断冠心病,只能从功能上提供心肌是否缺血的参考。
什么是心脏负荷试验?
- 冠状动脉 CT 血管造影(CTA)。冠脉 CTA 可以切实观察到冠状动脉管壁与管腔狭窄的情况,是一种相对高级的检查手段,并且无创。该检查对于排除冠心病具有较大价值,也就是说,如果冠脉 CTA 发现没问题,基本可以排除冠心病。但是,该检查不仅要接受 X 射线的辐射,还需静脉注射造影剂,可能存在过敏、肾损伤的问题。
- 冠状动脉造影。通过冠状动脉造影能够观察冠脉的走行和轮廓,并判断血管狭窄的程度,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需要住院检查。冠脉造影时若发现问题,可以同时进行治疗,但该检查是一项有创检查,医生一般只对高度怀疑冠心病以及出现心脏病发作(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者,考虑进行冠脉造影。
冠脉造影结果意味着什么?
综上,若怀疑自己患有冠心病,请准备好病情相关资料、可能需要回答医生的问题,尽快就诊。医生可能会安排进行一系列检查,请听从医生的指导,尽量配合。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检查方法。(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李昱熙医生参与撰写)
更新于 2021-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