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诊断为冠心病后,很多人因担心“运动会引起心脏病发作”而不敢运动。真的是这样吗?事实上,医生是鼓励冠心病患者适当运动的,甚至做过介入或搭桥手术者都可以运动。
为何要运动?
适当运动可以从多方面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因冠心病再次住院或死亡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研究显示,有氧运动可以使冠心病患者的死亡风险下降约 1/3[1]。
一方面,运动有助于抑制炎症从而稳定冠状动脉中的粥样斑块,促进心脏的侧支循环建立,改善心功能。另一方面,运动还有助于控制血压,降低甘油三酯,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即常说的“好”胆固醇)水平,并利于血糖控制、降低进展为 2 型糖尿病的风险。
反之,长期不运动可能使得血压、血糖、血脂难以控制,心肺功能得不到良好锻炼,不利于心脏功能的保护与恢复。甚至有证据显示,缺乏运动可能增加心动过速,还可能引起体位性低血压,也就是突然从平躺姿势站立或者长时间站立引起的低血压,或者出现栓塞,血栓从血管壁脱落,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1]。
怎样运动?
先评估,再运动
准备运动前,先咨询有经验的心血管医生,请医生帮助评估运动风险,推荐适合的运动方案和方法。一般来说,医生会告知适合做哪些运动、要避免哪些运动、每周运动几次、每次运动多长时间等(可参考下表)[1]。
冠心病患者运动频率、强度、时间和类型的要求 | |
运动频率 | 每周多数时间保持活动(至少每周活动 3 天,最好每周 5~7 天),逐渐增加频度。 |
运动强度 | 达到目标心率[最低目标心率=(220-年龄)×0.5,最高目标心率=(220-年龄)×0.7]: 呼吸加快,还能说话,但不能再唱歌; 如果还能唱歌,就要加快速度; 如果喘气、说话吃力,就要减慢速度。 随着规律运动,运动时心率加快的次数减少,这时要增加运动量以达到目标心率。 |
运动时间 | 至少运动 10 分钟,逐渐增加到 20~60 分钟,每周总运动时间达到目标。 |
运动类型 | 动用大块肌肉群的运动,如走路、骑车和游泳。 持续 10 分钟或更长时间,例如快步走。 |
运动前,先预热
运动前,先做 5~10 分钟的准备活动,然后按照预定方案开始运动。最后,再做 5~10 分钟的放松活动。
量力而行,留心症状
运动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自己的状态。运动量需适度,可参考下表逐渐增加运动量,不要突然大量运动。
冠心病患者逐渐增加运动量的方案 | |||
开始运动时间(周) | 最短运动时间(分钟) | 次数/天 | 运动 |
1 | 5~10 | 2 | 慢走 |
2 | 10~15 | 2 | 正常速度走路 |
3 | 15~20 | 2 | 正常速度走路 |
4 | 20~25 | 1~2 | 正常速度/大踏步走 |
5 | 25~30 | 1~2 | 正常速度/大踏步走 |
6 | 30 | 1~2 | 正常速度/大踏步走 |
如果出现胸闷憋气、心跳紊乱、头晕、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要立即休息。如果肌肉酸疼、乏力等症状持续不缓解,也要休息。上述不适症状较严重时,需要立即就医。
总而言之,冠心病患者要运动,而且要会运动,建议咨询医生,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合理运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易铁慈医生参与撰写)
参考文献 共 1 篇
[1] 冠心病患者运动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5[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43(7):575-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