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查报告怎么看?一文帮你读懂

血常规检查是临床上最常见,也是最基础的化验检查之一。在患者就诊时,如果医生说“化验个血吧”,那么这个宽泛的“血”的概念里,血常规基本就在里面。由于化验对象是血液中所有的细胞,故而医学上又称全血细胞计数,即 complete blood count,简称就是医生最常说的 CBC。凡是病人有任何的不适症状,如发热、肚子痛、咳嗽咳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CBC 是必检项目之一。

血常规检查的三大系统

血常规检查包括有红细胞计数( red blood cell count,RBC )、血红蛋白( hemoglobin, Hb )、白细胞( 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 )、白细胞分类计数以及血小板(platelet count,PLT)等,通常可分为三大系统,即白细胞系统、红细胞系统和血小板系统,也就是经常说的“血三系”。通过“血三系”可以分别看出血液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凝血功能疾病等,覆盖面广泛,可作为“常规”检查。

常见的血常规报告单如下图所示,不同医院检测项目相差基本相同。通常每个项目都会给出“检查结果”和“参考值”两栏,因为检验科室的差异,不同医院给出的参考数值可能会有细微的差别,但浮动不会太大,超过正常值上限或低于正常值下限分别由“↑”或“↓”表示。

血常规的解读要分别从“血三系”分析评估,其中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及体征的不同,关注重点也会不同。

白细胞系

首先来看“白细胞系”。其实,所谓的白细胞并不是一类物质,而是包含了中性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这五种细胞的总称(详见下图)。

以上这五种白细胞,它们的主要功能都可以理解为杀灭细菌或病毒,参与机体的免疫和防御功能,就像身体的自卫队保护着我们,抵御着病原体的侵犯其中,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中最重要的成分,它的主要功能是吞噬杀菌作用,针对的对象主要是细菌,但自身组织遭到破坏时也会升高,如严重的外伤或手术等。当细菌等常见破坏分子入侵时,机体会调动大量白细胞去厮杀。因此,当发生细菌感染时,往往都伴随着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白细胞“计数”和“比率”的增高。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感染非常严重的时候,物极必反,会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甚至缺乏的情况,你可以理解为中心粒细胞们全军覆没,为“国”捐躯了,这种极端情况下敌军也离消灭我们的机体不远了。

除了细菌这种常见且低级的敌人,还有一类叫病毒的敌人比较难缠并且比较高级,单靠中性粒细胞对它没有作用。这时,淋巴细胞就像我们机体的特种部队,针对每一种病毒去训练一批特有的特种兵来消灭病毒。当某种病毒第一次入侵时,因训练特种兵需要时间,故而第一次的抵抗需一定时间,但当该病毒第二次入侵时,机体可以识别并记忆出这群坏东西,并在短时间内召唤大批特种兵将其消灭。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病毒传染病如水痘腮腺炎等,基本不会出现第二次。

此外,嗜酸/碱性粒细胞常与寄生虫和过敏相关。当机体接触到过敏原时,嗜碱性粒细胞会发现异常,并分泌大量趋化因子,引起过敏反应,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可以反过来抑制过敏产生的副作用。

红细胞系

接下来再来看“红细胞系”。红细胞应该是最家喻户晓的细胞了,顾名思义,红细胞就是红色的细胞,之所以呈红色是因为该细胞中有血红蛋白的存在。红细胞负责把体内的氧气和养分运输到全身,此时它呈鲜红色,也就是动脉血的颜色;同时,也负责把身体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运输至体外,此时呈现暗紫色,也就是静脉血的颜色。

男女的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参考范围不同,女性常低于男性,原因不赘述。当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低于上述参考范围时,最常见于贫血,常见的贫血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红细胞正常大小)、缺铁性贫血(红细胞偏小)、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红细胞偏大)等血液系统疾病,以及慢性失血的消化系统疾病等。化验单中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三项可用于提示不同的贫血类型,可以指导后续的诊治。

血小板

最后,来看看“血小板系”。血小板只是细胞碎片,直径非常小,一般在 2~3 微米之间,它主要用于修补破损的血管,负责凝血与止血,是我们血管里的维修工,哪里有损伤的血管哪里就有他们扎堆出现,用自己娇小的身躯填补缺口。

当血小板过少时,例如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化疗抑制骨髓造血等,会导致机体出血风险升高,必要时候需要输注血小板治疗。而当血小板过高时,机体的血液凝集风险升高,会导致血栓及栓塞等疾病,常见的例如下肢静脉血栓脑栓塞等,此时需要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

总而言之,至于血常规上其他指标也并非主要指标,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诊治疾病仅靠一张血常规远远不够,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及其他辅助检查,切勿自作主张,诊治要去找医生!

更新于 2021-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