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患者放疗后反应分为急性放疗反应和晚期反应。急性放疗反应是在放疗期间以及放疗结束短时间内出现,经过药物纠正和放疗后,机体恢复多数反应会逐渐消失。晚期反应又称迟发性反应,一般在放疗 3 个月以后出现,经过药物对症治疗后部分反应不能完全缓解,进而产生放疗后遗症。
宫颈癌患者放疗结束后可能出现的后遗症主要包括放射性皮肤粘膜损伤、放射性肠炎和放射性膀胱炎。
放射性皮肤粘膜损伤
皮肤组织是射线进入体内所影响的第一个组织,放疗后可能出现皮肤纤维化、血管扩张、萎缩变形甚至溃疡。受影响较大的位置主要为双侧腹股沟区域的皮肤以及会阴部皮肤,此外若对锁骨上淋巴结放疗,锁骨上皮肤也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对于预计会出现严重放疗反应的患者,可以在放疗期间使用一些防辐射或促进表皮生长的药物,以达到减轻皮肤的反应。
放射性粘膜损伤主要是累及阴道粘膜,特别是根治性放疗患者接受腔内放疗后阴道粘膜会萎缩严重。所以,放疗后建议患者坚持阴道冲洗 3~6 个月,年轻患者可考虑使用阴道扩张器、雌激素软膏等来减轻阴道萎缩,并鼓励放疗 3 个月后可以适当开始性生活。
放射性肠炎
在宫颈癌放疗时,直肠、小肠都接受了一定的放射性,放疗后会有 8%~20% 患者会出现放射性肠炎,尤其是接受根治性放疗患者的直肠会接受较大剂量的放射线,晚期出现放射性肠炎的概率较高。
放射性肠炎包括放射性小肠炎和放射性直肠炎。轻中度放射性小肠炎患者会出现腹部痉挛(即阵发性腹痛、腹泻),放射性直肠炎患者会出现粘液便,血便,大便次数增多的症状。
对于轻中度放射性肠炎,可以使用止泻、解痉、止血药物对症处理,长期口服一段时间的益生菌也有助于放射性肠炎的恢复。
重度放射性肠炎患者一旦出现肠梗阻、肠坏死、肠瘘、直肠溃疡等严重并发症,可能需要外科手术的干预治疗。但是,重度放射性肠炎的发生率非常低,除了与接受放疗剂量及方式有关以外,也会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
放射性膀胱炎
在宫颈癌放疗时,膀胱不可避免地接受了相当高的放射剂量,患者可能出现尿频、尿痛、血尿、膀胱挛缩等放射性膀胱炎的症状。
重度放射性膀胱炎多发生在局部晚期宫颈癌接受体外放疗及后装腔内放疗的患者,会出现严重血尿、排尿困难,甚至大量血凝块、无法排尿的表现,这些情况需要及时前往医院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