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前病变及其诊断方法

宫颈癌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正常的宫颈转变成宫颈癌,这中间要经历宫颈低级别上皮内病变和高级别上皮内病变(包括原位癌),时间可以长达 10~15 年。

宫颈上皮内病变就是宫颈癌前病变,它和宫颈癌一样,都是由于 HPV (human papillomavirus,人乳头状瘤病毒) 感染引起的。一般来说,恶性肿瘤癌前病变的治愈率都是最高的,只要能及时发现,都能够治愈。换句话说,治疗癌前病变,相当于把恶性肿瘤“扼杀在摇篮里”。

既然治疗癌前病变如此重要,那宫颈癌前病变又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又如何才能发现它呢?

宫颈的结构

说到宫颈癌前病变,我们首先需要来了解一下宫颈的结构。

宫颈的表面主要是由鳞状上皮细胞组成的,在它外侧是柱状细胞,两者之间的区域称为移行带,这块区域的细胞最容易发生异常。当宫颈受到外界的病原体比如 HPV 等感染后,移行带的细胞就可能会发生癌前病变

宫颈癌前病变的分级

根据病变的严重程度,我们将宫颈癌前病变分为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 即 CIN(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宫颈上皮内瘤变)I 级 ] 和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即 CIN II 和 CIN III 级)。这些病变靠肉眼是很难发现的,必须在显微镜下才能诊断。

宫颈癌前病变的诊断

在大多数情况下,宫颈癌前病变是没有任何症状,因此,通常需要靠检查来发现。目前国内的宫颈癌常规筛查其实不仅针对宫颈癌,也包括宫颈癌前病变,许多患者就是通过筛查和常规体检才发现的。最主要的诊断方法包括:

下面我们来一一进行阐述。

妇科检查

通过妇科检查,可以大致判断宫颈是否存在病变以及病变的位置。但是,一般来说,宫颈癌前病变时的宫颈和正常宫颈没有太大区别,通常仅仅表现为宫颈糜烂,因此,我们就要用到下面几种非常重要的方法来进一步检查。

宫颈细胞学检查

目前最常用的是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简称宫颈 TCT,它是在传统巴氏涂片基础上的升级和改进,不仅取材方便,而且准确率明显提高。只需用个特制的小刷子在宫颈上刷几下就可以了,一到两天就能出报告。

一般来说,宫颈上皮内病变的报告可以是:意义不明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typical squamous cells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ASC-US )、不排除上皮内高度病变的非典型细胞(atypical squamous cells cannot exclude high grade intraepithelial lesion,ASC-H )、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ow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和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 )。如果拿到这样的报告就说明有可能有宫颈癌前病变了,建议进一步检查,如阴道镜检查等。

阴道高危型 HPV 检测

阴道高危型 HPV 检测通常和宫颈细胞学检查联合使用,是宫颈癌筛查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所谓高危型 HPV 指的是和宫颈癌以及癌前病变高度相关的一组 HPV 病毒,主要包括 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8 等型别。检测结果可以是一种病毒阳性,也可以是好几种,不管感染了一种还是好几种,都说明被检测者已经携带了 HPV 病毒。

如果感染持续存在超过一年,那发展为宫颈上皮内肿瘤的几率会明显增加,特别是 16 和 18 型阳性感染,危险度比其他几种更高,因为这两种病毒占到宫颈癌病因的 70% 左右。因此,无论细胞学检查结果如何,都建议进行阴道镜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

上面三种方法都只是初筛,真正确诊宫颈上皮内肿瘤还需要依靠组织病理学。一般是通过阴道镜下的宫颈活检或者宫颈管搔刮来完成,有些不能明确的病例还可能需要通过宫颈环形电切术或宫颈锥切术来确诊。

其中,阴道镜具有放大的作用,可以用来确定病变的部位和程度,同时借助醋酸染色来鉴别正常的和病变的细胞,因此,会极大提高了宫颈活检的准确性。对于一些年龄大、宫颈管萎缩的患者,有时候单凭阴道镜和宫颈活检可能难以发现一些位置比较深的病灶,这个时候可以通过宫颈管搔刮来减少漏诊的几率。

更新于 2021-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