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在不同的人群口中有着不同的名字:在医生的口中通常简称为“PD”;很多病人直接笼统地称其为“帕金森”。它还有一个更通俗的称谓——震颤麻痹,这个名字来源于首次发现及描述者——詹姆斯·帕金森。细心的病人还可能会发现,医生有时会提起另一个类似的词汇——帕金森综合征。
和帕金森病相关的不同称谓,恰恰说明这是一种复杂的疾病,诊断起来并不容易。本文,我们主要聚焦于帕金森病(PD),了解医生是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临床征象中做出诊断的。
不常用的“金标准”——病理诊断
对于一种临床疾病的诊断,一般的想法肯定是简单、直接、快速、准确地做出诊断。那么,这样的帕金森病诊断方法存在吗?事实上,这样的方法还真的存在,那就是病理学诊断。
那么,帕金森病有着怎样的病理学表现呢?
我们可以看到:与左侧正常人相比,帕金森病人脑内一个名为“黑质致密部”的区域内,富含黑色素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发生大量丢失(褪色),残存的神经元内出现了一种中央致密、边缘疏松、类似“太阳晕”的结构,我们称其为“路易小体”,这就是帕金森病诊断的“金标准”。
不过,没有人会为了诊断自己是否患上了帕金森病,而愿意打开头颅,把脑组织取出来做病理学检查。
既然简单、快捷、准确的方法不可行,那就只能选择“曲线”诊断了。于是,基于症状学、影像学、核医学及量表评价的诸多方法相继涌现,构成了帕金森病临床诊断的网络体系。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诊断方法无一不是基于上述病理学改变的,只是进行了间接的表观化、无创化、外在化反映。为了便于大家理解,下面主要从核心症状学表现、诊断支持选项、影像学检查三个方面,来讨论帕金森病的诊断。
最常用的诊断标准——核心症状学
从症状学表现着手,是诊断帕金森病最简单、直观的办法。这个过程要分两步走:帕金森综合征诊断的确立,是诊断帕金森病的先决条件,即先确定帕金森综合征,再鉴别出帕金森病。
对帕金森综合征的诊断基于3个核心运动症状:
- 运动迟缓:在动作启动或持续运动中肢体运动幅度减小或速度减慢,例如小字征、面具脸等。
- 肌肉强直:被动运动时阻力增高,例如铅管样强直、齿轮样强直。
- 静止性震颤:主动运动时停止,静止时出现,例如搓丸样动作、姿势性震颤等。
其中,运动迟缓可发生在身体任意部位,包括表情、发声、步态、肢体运动等。运动迟缓为确立帕金森综合征诊断所必需的。至于肌肉强直和静止性震颤,二者符合任一项即可。
因此,如果发现身边人出现声音低沉、音调降低、面部表情减少或缺乏(面具脸)、行走拖步、肢体僵硬不灵活等表现,就要警惕帕金森病的可能。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并没有强调震颤对于诊断的必要性。静止性震颤确实属于帕金森病的典型症状,但并非帕金森病诊断所必须。简单来说就是:帕金森病人并不一定合并震颤症状,如果没有,并不一定不是帕金森病。如果有此症状,只能说他具备了帕金森病典型的症状表现。
诊断支持选项——确诊的辅助条件
帕金森病的症状、体征多样,单靠症状来诊断,容易发生错漏,所以需要一些辅助手段作为参考。这些手段虽不足以直接确诊,但可以为诊断提供正反两方面的依据。
诊断性治疗
一旦明确患者存在帕金森病的表现,就要排除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如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等)、帕金森叠加综合征(如多系统萎缩、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等)的表现。它们表现出来症状虽然类似帕金森病,但不典型。随后,还需根据患者对多巴制剂治疗的反应,来做出初步诊断。
具体来说,真正的帕金森病人在接受多巴初始治疗时,会表现出对药物的良好反应,即药物剂量增加时,症状显著改善,医生形象地称之为“蜜月期”。随着病程的进展和蜜月期的消退,患者可表现出“药效减退”“开-关”“异常不自主运动(异动症)”等现象,这些运动并发症与典型的静止性震颤,均可为诊断帕金森病提供证据支持。
其他症状
帕金森病人还可出现诸多非运动症状,如:
有些非运动症状如嗅觉减退、快动眼期睡眠行为障碍、便秘、抑郁、焦虑等,可先于运动症状前10年显现,可起到一定的早期预警及早期干预意义。
影像学检查——确诊的重要参考
由于个体差异,对早期症状不典型的帕金森病人的临床诊断,仍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此,无创、快捷的影像学检查弥补了此项空白。超声、核磁共振和分子神经影像是主要手段。
其中,以PET-CT为代表的“多巴胺能系统末梢转运体分子探针显像”,具备更高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可在早期确认脑内多巴胺能系统的功能障碍,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下图)
总结
需要注意的是,帕金森病的诊断是一套非常复杂的流程,并不是通过一两项检查就能确诊,而是需要通过核心症状学表现、诊断支持选项、排除标准、警示征象四个方面来综合参考,症状、用药后的反应、影像学检查等都只是每个方面中的一部分。
对于帕金森病,医生一般很难在就诊第一天就能给出确切诊断,而且在病程的几十年里,还要不断随访、观察、纠正。因此疑似帕金森病的患者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鉴别,切勿自行诊断、自行治疗。
共同作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医生 沈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