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旋多巴,抗帕金森药物的“金标准”

1817年,英国神经病学家詹姆斯·帕金森首次报到了帕金森病(PD)的临床症状。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才发现了选择性纹状体多巴胺(DA)缺乏,在PD发病中的关键作用。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它是大脑指挥身体其他部分运动的“启动信号”,而大脑中80%的多巴胺都分布在纹状体。

1960年,当科学家给几乎不能行动的PD患者静脉注射了多巴胺的前体物质——左旋多巴时,他们竟然奇迹般的能像正常人一样活动了。时至今日,左旋多巴的仍是治疗PD的药物金标准,是迄今为止无法超越的单一药物。本文,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神奇”的左旋多巴。

为何不能直接补充多巴胺,来治疗PD呢?

这是因为,多巴胺不能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另外,许多外周组织和脏器都有多巴胺受体,如果直接口服或肌肉注射多巴胺,大量多余的多巴胺就会“慌不择路”,影响这些“无辜”的受体,将诱发许多难以忍受的副作用。因此,科学家们就想到了多巴胺的前体物质——左旋多巴

左旋多巴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后,再代谢产生多巴胺,从而治疗PD。左旋多巴可单独治疗PD,但剂量通常较大,大部分在外周(进入脑内之前)代谢成多巴胺,副作用较多。

现在使用的多为左旋多巴的复方制剂,如多巴丝肼片美多芭)、卡左双多巴控释片息宁)、恩他卡朋双多巴片(达灵复)等。复方制剂的好处在于,加入了多巴脱羧酶抑制剂和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抑制剂,这两种抑制剂减少了左旋多巴在外周的代谢,使其更多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增加了它的生物利用度,且减少了用量,进而降低了外周副作用。

左旋多巴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再转化为多巴胺的过程,需要15-30分钟。所以,一般服药后20-30分钟会感到药物开始起效,但在1.5小时左右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何时该用上左旋多巴?

应根据年龄、病情、工作和生活需要等因素综合分析,决定服用左旋多巴的时机。原则上,应维持基本的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

部分人对左旋多巴的副作用过分恐惧,害怕吃药之后产生“依赖性”,或恐惧“异动”等并发症,而迟迟不肯开始服药。虽然长期服用左旋多巴会有发生运动并发症的风险,但研究表明,推迟左旋多巴的开始使用时间,并不能降低运动并发症的发生。

在最新的《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三版)中也提出,应以达到有效改善症状、提高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为原则,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患者应在帕金森病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合理地使用左旋多巴,不可因噎废食,产生不必要的“左旋多巴恐惧症”。

左旋多巴可能导致哪些副作用和并发症?如何应对?

左旋多巴最常见的副作用有两大类:胃肠道反应和心血管反应。

胃肠道反应

治疗剂量下,服药早期约80%的患者会出现恶心、食欲减退等症状。这是由于,多巴胺可直接刺激胃肠道,以及大脑中和催吐相关的区域。

饭后服用、减慢增量,可减轻胃肠道副作用。若服药后胃肠道反应过于强烈(如强烈恶心、呕吐),可口服吗丁啉缓解,或遵医嘱用药。

心血管反应

用药早期,约30%的患者会出现轻度的体位性低血压,即从躺着或坐着站起来时,出现头晕、乏力,严重者会跌倒;还可能出现心律不齐等反应。可改为餐后维持原剂量继续用药,多数患者心律不齐症状可慢慢减轻,严重者请咨询医生意见,如果分别测量卧位和立位血压,收缩压相差大于20 mmHg 或(和)舒张压相差大于 10 mmHg者可诊断为体位性低血压,一般医生会加用屈昔多巴口服或黄芪煮水服用治疗。

左旋多巴可能会引起运动并发症

约70%-80%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的5-10年间,会出现运动并发症(如症状波动和异动症)。如图所示,随着病情的不断进展,可以出现药效减退,即每顿服用的左旋多巴的药效时间不断缩小。以前吃一顿药可以“管5-6个小时”,发展到吃一顿药只能管“1-2个小时”。

同时,出现异动症的风险也明显增加。异动症是为一种舞蹈样、手足徐动样或简单重复的不自主动作,主要出现在躯干和四肢,也可在头面部。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 剂峰异动:与服药密切相关,在药物起效时出现,表现为“吃了药乱动”。这是由于服药后,神经突触间隙的多巴胺浓度升高、多巴胺受体过度兴奋导致。肢体的异动可从症状严重侧的足部开始。
  2. 双相异动:在药物起效之初和药效将要消失时出现,多发生于病程长的PD患者,常继发于剂峰型异动症。可能与多巴胺的储存能力下降,导致血药浓度不稳定有关。
  3. “关”期肌张力障碍:可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姿势异常,例如,很多人会出现一侧的大脚趾“勾起来”,像是抽筋了一样。多数发生于晨起服药前,左旋多巴血药浓度较低时,或者两顿药的间隔期间。一般是药效减退的表现,服用左旋多巴后可缓解。

如出现以上运动并发症,建议到正规医院就诊,医生会根据病情综合判断,来调整用药。必要,可能还会建议手术治疗。

总之,左旋多巴虽然不是最完美的选择,却是目前最有效的药物,通过合理治疗,还是可减轻或者延缓左旋多巴的副作用的。

共同作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医生 韩琳琳

更新于 2021-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