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不是成年人的“专利”!孩子的心理,家长真的了解吗?

抑郁不是成年人的“专利”,儿童青少年也会患抑郁症。他们一旦得了抑郁症,该怎么选择治疗方法?本文,我们简要了解一下儿童青少年抑郁症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有何特点?

抑郁症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儿童青少年患抑郁症的情况也不少见,而且更容易被忽视,自杀风险高。

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大约60%的抑郁症患儿有过自杀观念,约30%的患儿有过自杀企图[1]

国内对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率研究较少。学者张郭莺等报道,成都市6-16岁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病率为1.2%;学者范娟等在上海市浦东新区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0-12岁儿童抑郁障碍的患病率为1.6%[2][3]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有哪些表现?

不同的年龄阶段对情绪的感知和表达不同,表现也不太一样。大家约定俗成0~12岁是儿童阶段(学龄前和小学阶段),13~18岁是青少年阶段。根据所处的年龄阶段,临床特征可分为:

  • 学龄前期:0-6岁。愉快感缺失是最具特征性的症状,怎么样都哄不开心;在游戏或谈话中,会涉及死亡或自杀的主题,且经常突然抽泣或哭泣。
  • 学龄儿童:7-12岁。容易生气、发怒、悲伤是最常见的症状。典型表现有:厌烦身边的人和事,总有不满意的情绪,且情绪变化快,常常从伤心难过到突然暴怒;对大多数活动丧失兴趣或快乐感,逃学、回避社会活动;疲乏无力或缺少精力等。
  • 青少年期:13-18岁。主要表现为持续的悲伤难过,对生活和未来的感知是悲观阴暗的;有时可能表现为忽视容貌仪表,对自己的评价过低;也可表现为内心极度敏感,尤其对别人的拒绝难以承受。

一旦你的孩子或身边有小孩出现上述情况,就需要警惕抑郁症的可能。

怀疑孩子抑郁了,何时就医?医生会怎么诊断?

家长可先进行初步自查

观察儿童是否出现容易生气、发怒、在学校表现糟糕、变得不爱跟同伴玩耍、对以前喜欢的食物无所谓等表现。

如果存在并持续2周以上,应当引起注意,及早到精神科或心理科就诊。

医生会通过量表初筛、精神访谈确诊

量表初步评估:医生常选用儿童抑郁问卷、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等,来初步评估孩子的心理状态。

精神访谈确诊:通过详细的精神访谈,询问孩子和家长一些问题,比如有哪些情绪和行为上的表现、异常表现存在多长时间、是否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等,来进行诊断。

其他辅助检查:还需要做一系列全面的躯体检查及相关的医学检查,来排除躯体疾病引起的抑郁障碍。

  • 血常规,排除是否有贫血等疾病;
  • 查甲状腺功能,排除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相关疾病;
  • 查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排除糖尿病
  • 查头颅CT或头颅MR,排除颅脑器质性改变等疾病。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怎么治?必须吃药吗?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普遍且严重,需要药物治疗。

部分成人可用的抗抑郁药物,对儿童青少年也适用,如文拉法辛舍曲林米安色林安非他酮米氮平。但也有不适用于儿童青少年的药物,如帕罗西汀。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于2003年6月19日发出通告,指出该药不宜用于18岁以下抑郁症患者的治疗,主要原因是可能增加自杀风险。

一般来说,面对儿童青少年患者,医生常会开具下列药物: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

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

文拉法辛是这类药物的代表药物。

它可以同时阻断去甲肾上腺素受体和5-羟色胺的再摄取,从而发挥双重的抗抑郁作用,治疗效果比氟西汀更好。国内的一项对照研究显示,文拉法辛的治疗效果优于氟西汀 [4],但仍需更充分的安全性证据。

其他抗抑郁药物:

  • 曲唑酮:适用于伴有焦虑、激越、睡眠障碍抑郁症
  • 米安色林米氮平:有明显的镇静和抗焦虑作用。
  • 三环类抗抑郁药:是一种抗抑郁老药,副作用较新型抗抑郁药多、且作用有限,不作为治疗首选。

儿童青少年能用心理治疗吗?

抗抑郁药可能增加儿童青少年自杀的风险,所以,目前临床上最为推荐的是心理治疗。常用的方法有: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人际关系治疗、动力性心理治疗、游戏治疗等。下面简要介绍最常用的两种:认知行为治疗和人际关系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

对轻中度抑郁症患者来说,这种心理疗法的效果和药物相同。抑郁的人总是用消极眼光看待自己、世界和未来,心理治疗师通过一系列治疗技术,来改变患者的认知消极心态,教会他们特定的情绪调节技巧,可改善当前的心境,并预防将来的抑郁发作。

人际关系治疗

心理学里的“人际关系理论”强调,积极的人际关系对人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人际关系治疗可减少抑郁症状,帮助青少年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治疗以个体治疗为主,在初期阶段,一般需要父母至少参加一次。通常每周1次,连续做12周。

共同作者:上海市徐汇区精神卫生中心主治医师  占燕

更新于 2021-09-16

参考文献 共 4 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