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高复发性的重性精神病,一般迁延不愈,反复发作、加重或恶化,部分患者最终出现衰退和精神残疾。但也有人经过治疗后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本文我们就来介绍一下,精神分裂症为何会复发,怎样能减少复发风险。
精神分裂症的复发率高吗?
近年的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出院 1 年内的复发比例高达 33.5%,1 年内再住院率为 18.9%;而首次发作者,5 年内的复发率超过 80%[1]。
大约 75% 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会面临首次发作——缓解——复发的轨迹[2]。
复发和哪些因素有关?
精神分裂症复发最主要的原因是中断治疗或自行减药。很多人在治疗初期还能保证按时按量服用药物,但稍有好转就不再复诊,并且不经医生指导而自行停药。其中缘由,既有觉得好了就不必再吃药的,也有惧怕药物副作用的,特别是一些药物容易产生僵硬、行动缓慢、颤抖、流口水等不良反应,让患者和家属感到难堪、自卑,非常影响治疗的依从性。
但绝大部分患者和家属都没有精神医学相关背景,无法正确评判病情,在用药疗程不足、症状未达稳定状态时贸然停药,复发风险极高。研究表明,中断药物治疗者,复发风险是维持治疗者的 5 倍[1]。
另外,精神分裂症可降低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社会应激能力。遇到对心理影响较大的事件,或者仅仅是天气、生活环境的改变,都可能导致内心不适,引起病情波动或复发。
复发有哪些征象?如何防范?
判断精神分裂症是否将要复发,可从如下几方面来观察:
睡眠障碍
往往是复发的最早征象。表现为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无感冒、白天睡眠时间过长、其他身体疾病影响),出现睡眠时间短、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早醒、多梦或噩梦。患者本人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异常,不会主动诉说,这就需要家属多加留意。如连续 3~5 天出现睡眠问题,应及时就诊。
情绪、行为改变
各种首次出现或曾经有过的精神症状:
- 无故发脾气、易激惹、烦躁易怒、紧张、抑郁、焦虑等;
- 在室内来回走动、外出不归、动作呆滞、反应迟钝、生活无规律、懒散、不愿起床、发呆、拒绝服药等;
- 注意力不能集中、无法坚持做事、凭空与人对话、自言自语、呆坐、一个人傻笑、说话难以理解,以及诉说各种身体不适,如头痛、头昏脑胀、四肢无力或没有食欲等;
- 以往的精神症状再次出现,如胡思乱想、说话刻板、钻牛角尖、认为别人议论或想害自己、感觉被跟踪或监视、认为父母并非亲生等。
出现上述表现,家人应及时带他 / 她就医。
如何减少复发?
每一次复发都可增加未来再次复发的风险。而且在复发后,症状可能变得更难治疗。减少复发风险,需做到如下几点:
坚持用药治疗
减少复发最有效的方法是遵医嘱坚持服药。与医生密切合作,找出控制症状的最低剂量,以及最佳的药物治疗方法和类型。例如,每月一次的长效抗精神病药物可帮助部分人保持症状稳定。家人应耐心陪伴,配合医生给出的治疗方案,督促患病亲人每天定时服药、定期复诊。
找到积极的压力应对方法
在坚持服药的基础上,家人还可训练患者对生活事件及周围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人总要学着进入社会、与人交往、处理问题。家人需要给予患者的,并非一个完全安全的环境,而是积极向上的态度,教会他们如何面对问题、如何处理情绪波动。
接受专业心理治疗
在病情稳定的康复期,若经济条件允许,可到专业心理治疗机构去做认知行为治疗,包括对精神症状(如幻觉、妄想、社会退缩等)进行治疗;探究患者对精神症状的体验和想法;通过行为治疗来纠正病态思维,树立正确信念。有了正确的认知,才能良好处理生活事件,学会调节情绪,减少复发风险。
改善生活方式
每天坚持锻炼 30 分钟,最好能找一个伙伴坚持下去。一些研究表明,运动联合药物治疗可能有助于控制精神分裂症症状。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尽量保持睡眠充足。
如果精神分裂症还是不幸复发了,请尽快就医。复发后的治疗和首次治疗有区别吗?请阅读:
共同作者: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科医生 肖婧美
参考文献 共 2 篇
[1] 赵靖平,施慎逊主编.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15年5月,第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