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精神症状支配,可能出现哪些危险行为?

精神分裂症患者通常是缺乏自知力的。所谓自知力,就是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能力,能够察觉或识辨自己是有病还是没病;能够分析判断并指出,自己过去和现在的哪些状态和表现属于正常,哪些属于病态。

因精神分裂症患者无法认识自己行为和想法的异常,所以常会做出一些别人无法理解的行为,尤其是冲动、伤人、毁物、自伤自杀、外逃等危险行为。这些行为大多受特定症状所影响。作为患者的家人,建议您尽力理解精神分裂症的症状特点,对患病家人可能出现的危险行为做到心中有数,及时预防。

被害妄想

妄想是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而被害妄想又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妄想。患者坚信自己的安全受到了威胁,总感觉有人要害自己(这个人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但事实上和他无冤无仇),或者某个不存在的组织要害自己,甚至就是一种不可名状的威胁感。在这种感觉的支配之下,他/她可能会不敢外出、打电话报警寻求帮助,甚至外逃。还有的人可能会“先发制人”去攻击“假想敌”。

一项研究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相关因素为:被害妄想 36.56%、幻听 22.58%、关系妄想 13.98%、嫉妒妄想 10.75%、幻视 6.45%、被控制感 5.38%、夸大妄想 4.30%。其中,幻听和被害妄想就占了六成左右[1]

接下来,我们以一个真实案例来了解一下,被害妄想引发的攻击行为。

幻听

患者会凭空听到一些声音,可以是一个人的,也可以是多个人的;可以听得很清楚,也可以比较模糊。幻听的内容一般是与患者自身有关的评价,多为批评性的评价。

“命令性幻听”是比较危险的一种,这种幻听生动具体、来去突然,且内容多具威胁性,患者对此难辨真伪,并且绝对服从。

临床上,有的患者突然撞墙或跳窗,制止后再询问,他/她会说“有个声音让我去死”。这种自伤自杀行为往往突然发生,家人看不到任何先兆。还有的幻听会命令患者去某地接受一项重要的“任命”,使得他/她完全不准备就突然离家出走。

如果您的患病亲人经常说自己能听到某些声音,并且描述得具体、绘声绘色,而你却完全听不到这些声音,就需要高度警惕,时刻陪伴患者,并及时带他/她精神科就诊。

抑郁情绪

抑郁情绪可在精神分裂症整个病程的不同时期出现,导致情绪低落、兴趣活动减退、整天开心不起来等表现,甚至出现自杀的念头。报告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抑郁障碍患病率约为 40%。急性发作期内,抑郁障碍患病率可高达 60%;而精神病发作后,中至重度抑郁的发生率则较多变,从慢性期的 20% 至首次发作治疗后的 50% 不等[2]

  • 精神分裂症前驱期(即患病初期)主要以不典型的情绪改变及性格改变为主要表现,有的可出现抑郁情绪。
  • 急性期,因为患者存在明显的幻觉、妄想症状,让他们感到紧张恐怖,自觉生不如死,也可继发抑郁情绪。
  • 恢复期,由于自知力(对自身疾病的认识能力)的恢复,加之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使其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让他们自觉无法更好地适应社会,不能正确对待升学、就业、婚姻等现实问题,故而消沉悲观,自感不如人、走投无路,进而选择轻生。

加拿大的一项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仅占所调查地区总人口的 1% 左右,却占了全部自杀死亡个案的 12% 左右。年轻(25~34岁)、生活在低收入街区、居住于城市、患有心境障碍人格障碍,与自杀死亡的高风险相关。超过一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曾在自杀死亡前的 30 天内,因精神健康问题在医疗机构寻求帮助[3],这提示他们是具备一定自知力的。

建议家人在任何时候,都要警惕患病家人是否有恶劣情绪以及自杀想法。您可从异常思维、行为、言语等方面来找出蛛丝马迹。

小结

上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危险行为,绝大多数都超出了家属可以处理的范围。所以,一旦有上述情况发生,请及时就医。

并不是所有精神分裂症患者都有冲动的危险行为,既往的研究也表明,这一人群的冲动行为并没有显著高于健康人群,

既往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半年内曾有过危险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为 19.1%,有 3.6% 的患者有过导致受伤的危险行为[4]。其中,阳性症状严重、合并物质滥用是冲动行为的危险因素[5]。然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社区中作为被害人的几率,却是作为加害人的 14 倍[6]

所以我们不要像对待“异类”一样,害怕和孤立身边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他人的理解、家属的陪伴以及正常的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一样重要。患者和我们每个人都一样,都有着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正常社会心理需求。我们应该在保护个人安全的同时,多关心精神障碍患者,帮他们重拾信心,回归社会。

共同作者: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科医生 康冬禹

更新于 2021-09-16

参考文献 共 6 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