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神病新药伊潘立酮怎么样?

精神病新药伊潘立酮于 2009 年在美国获批上市,能改善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而且副作用也相对较少。但欧洲药品管理局(EMA)人用医药产品委员会(CHMP)却拒绝伊潘立酮上市[1][2],这是为什么呢?哪些患者适合用这种新药呢?

CHMP 之所以拒绝伊潘立酮上市,主要原因还是其影响心脏功能,可能诱发致死性心律失常。这一效应可能与药物剂量相关,剂量越大,QT 间期越长[3]。但在临床试验中,并没有人因伊潘立酮引起的 QT 间期延长,而导致心律失常或死亡。

研究显示[4]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伊潘立酮 24mg / d,若与抗抑郁药帕罗西汀和抗真菌药酮康唑分别合用,可影响药物代谢,增加活性代谢产物,使得 QT 间期延长更多, 所以伊潘立酮应避免与延长 QT 间期的药物合用,包括 ⅠA 类抗心律失常药或 Ⅲ 类抗心律失常药、部分抗精神病药和抗抑郁药等。

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的伊潘立酮片说明书中提出:伊潘立酮与 CYP2D6 抑制剂(如氟西汀帕罗西汀等)和 CYP3A4 抑制剂(如酮康唑克拉霉素) 同时服用时,剂量应减半[5][6]

作为一种新型第二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伊潘立酮优点是锥体外系反应、代谢异常和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然而,它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 引发直立性低血压,需要经常调整剂量,导致患者需要长期住院治疗,增加了服用药物出错事件的可能性。
  • 伊潘立酮需要缓慢增加剂量,给药次数频繁,可能会限制广泛应用。

但是,伊潘立酮对于成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可能是一种安全性较高的治疗药物。总体来说,它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是一种有较好应用前景的药物[7]

共同作者: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科医生  肖婧美

更新于 2021-09-16

参考文献 共 7 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