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神病新药是不是比老药好?

近年来,一些新型的非典型(或称“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陆续上市,如帕利哌酮、伊潘立酮、鲁拉西酮等。很多人便来咨询医生:“新上市的药物是不是一定比老药好?”

医生的回答通常是:“并不一定!”

为什么这样说呢?让我们先来简要了解抗精神病药物的发展。

传统的抗精神病药物有明显的神经系统副作用,所以被称为“典型”或“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常见的有氯丙嗪、硫利达嗪、奋乃静、氟奋乃静舒必利等。但它们常会导致一种被称为“锥体外系反应”的神经系统副作用,表现为急性肌张力障碍(如眼上翻、斜颈、面部扭曲等)、静坐不能(来回走动、原地踏步、焦虑等)、帕金森病综合征(运动过缓、写字越来越小、慌张步态面具脸等)、迟发性运动障碍(舌或口唇周围轻微震颤)。

后来诞生的“非典型”或称“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很少有锥体外系反应,常见的有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齐拉西酮阿立哌唑等。

选择抗精神病药物时,医生主要遵从个体化原则,根据每个人的症状和对不良反应的耐受情况来定。

  • 病情稳定期,剂量可酌情减少,但需要足疗程治疗。
  • 对于复发者,应根据既往用药情况来选药:若效果好,则继续使用原来的药物,以免新换药物不适合患者,耽误治疗;若已达治疗剂量仍无效,可酌情加量或考虑换药。

医生还会在选药时考虑不良反应,以免引起或加重精神症状,影响生活质量。

精神病新药各有利弊

对于上面提到的抗精神病新药而言,它们针对某些症状可能更好,但每种药都有一定的副作用。

1.帕利哌酮

帕利哌酮于2006年获美国FDA批准上市,成为自2003年以来FDA批准的第一种精神分裂症新药。2009年,它又在中国获批上市。

作为新药,帕利哌酮的优势在于,它不会抑制体内一种叫作“细胞色素CYP450”的药物代谢酶,对经此酶代谢的药物不产生影响,可同时服用。

此类药物包括:

另外,它在改善阳性、阴性、情感、认知症状上的效果都不错,而且患者用药时的主观感受比其他药物更好,可用于首发、复发以及使用其他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效果或耐受性不佳者[1]

帕利哌酮对肝脏的不良反应也小于以往的抗精神病药物[2]。它对体重的影响也小于氯氮平奥氮平喹硫平[1]

但帕利哌酮也有一些不良反应,常见的有:静坐不能、肌张力增高、震颤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胸闷气短、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以及高泌乳素血症闭经泌乳、不孕、性功能减退、肥胖)等。如出现上述副作用,且难以忍受,请及时和医生沟通。

2.伊潘立酮

伊潘立酮于 2009 年在美国获批上市。它能改善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如反应迟钝、情感和语言平淡、回避社交等),而这一直以来都是个“老大难”的问题。伊潘立酮的副作用也相对较少,不会使体重快速增加,也不会诱导糖尿病,锥体外系症状、高催乳素血症嗜睡以及认知能力下降等也较少发生。

不过,伊潘立酮会影响心脏功能,有心血管疾病者应充分告知医生,谨慎使用。

3.鲁拉西酮

鲁拉西酮是日本研制的一种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于 2010 年被美国批准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用于急性期治疗有较好的效果,还可改善认知症状和情感症状。

不良反应方面,鲁拉西酮一般不引起明显的体重增加,也不会导致血糖、血脂代谢紊乱以及心功能下降[3]。常见的副作用有嗜睡、静坐不能、恶心、震颤焦虑和催乳素升高等。另外,老年人服用此药可能增加脑卒中和脑缺血的风险,也应慎用。

鲁拉西酮在药物间相互作用方面有明显的短板。它要经过 CYP3A4(也是一种药物代谢酶)的代谢,而此酶会受到酮康唑伊曲康唑(抗真菌药)的抑制,同时服用时会降低鲁拉西酮的代谢,使其在血液中蓄积,造成恶心呕吐、过度镇静、静坐不动、帕金森震颤运动迟缓

小结

看到新药上市,请不要一味觉得“新的就是好的”。只有适合自己的药,才是最好的药。您可以向医生询问,自己能否使用此新药,医生会在评估疗效和副作用后给出意见。新药一般会在大型公立三甲医院试点上市。经过医生同意,您可持处方购买。

另外,千万不要觉得别人用的某种药效果好,就私下去换药、调药。每个人的病情都有独特性,表面看,您觉得自己和某人的病情相似,实际可能千差万别。比如,别人的郁郁寡欢可能是抑郁症的表现,而您的心情低落可能是精神分裂症后继发的抑郁表现。如果私自停用抗精神病药而只吃抗抑郁药,非但不能治疗症状,反而会导致精神分裂症复发。

共同作者: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科医生  肖婧美

更新于 2021-09-16

参考文献 共 3 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