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如何复查?

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医生开药后,会嘱咐定期来医院复查。有人会问:定期去拿药不就行了?为何还要老跑医院呢?

阿尔茨海默病为何需要复查随访?

AD 是一种慢性、逐渐加重的疾病,认知功能损害症状不断加重,老人会忘记自己的姓名,甚至不能自行吃饭、穿衣、洗澡。

及时发现精神行为症状

几乎所有 AD 老人都会或轻或重出现精神行为问题。研究显示,痴呆老人发生精神行为障碍的几率接近100%[1],抑郁、悲伤、哭泣、易怒和攻击行为等都比较常见,部分人还可能出现幻觉和妄想。在精神症状的支配下,老人可能会出现一些冲动或不自主的行为,比如打骂他人、毁物、外逃或走失等。

预防不规范用药的发生

坚持正规治疗可延缓 AD 进展,但现实中的药物治疗依从性并不太好。由于 AD 老人常有智力、记忆力、情绪等方面的障碍,可能会拒服、漏服、错服、重服药物,导致疗效不佳,病情难以控制,还可能因多种药物相互作用而引起严重不良反应。定期随访可监测疗效、不良反应,并及时发现用药不规范的情况。

判断病情进展,及时更换治疗方案

不同阶段的 AD,干预措施也不一样。

  • 轻度痴呆常服用胆碱酯酶抑制剂,配合认知疗法;
  • 中度痴呆患者还需照料者支持;
  • 重度痴呆患者可联合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和美金刚
  • 出现精神行为症状时可能会加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 终末期则需接受专业机构护理。

老人当前处于哪个阶段,需要何种治疗,是否需要换药或加药,这些都需要医生定期进行评估。

因此,AD 在确诊及开始治疗后,都需定期随访复查,密切关注疾病进程,针对不同阶段的症状进行治疗。

多长时间复诊一次?

  • 确诊初期首次服药,或在原有治疗基础上新增口服药物时,不良反应发生率比维持阶段要高,建议 1~2 月后就来复诊。
  • 若平时症状稳定,且药物调整至适合剂量后,可在家附近的社区医院就诊、取药,同时每 3~6 个月去确立诊断的医院复诊,便于医生评估病情及治疗效果。
  • 若服药后,认知功能仍显著进行性下降,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或新发严重精神行为症状,如晚上不睡觉或夜间游走、反复穿脱衣服或要求如厕、伴有攻击行为等,应随时到确诊医院复诊。医生会从疾病严重程度、药物疗效和副作用等方面综合考虑,决定是否调整药物。
  • 另外,只要照料者感觉老人有任何病情加重表现,或感到护理有困难时,也应随时复诊

复诊时具体做哪些项目?

复诊时,医生会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认知功能和精神行为症状检查,评估药物治疗效果、认知功能是否减退、有无精神行为症状等。应用最多的是精神心理评估量表,评定项目如下:

认知功能评定

反映认知功能的损害程度、特征和变化,是评价 AD 治疗效果的重要方法。

常用量表有: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Mattis 痴呆评估量表、阿尔茨海默病评估量表的认知部分(ADAS-cog)等。

日常生活能力评估

可评价治疗效果、监测病情变化,也可充分了解老人残存的能力,有助于护理计划的制定和调整,并对残存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针对性加强训练,以提高生活质量。

常用量表有:阿尔茨海默病协作研究日常能力量表(ADCS-ADL)、社会功能问卷(FAQ)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等。

精神行为症状评估

全面评估可能存在的精神行为症状,包括情绪、脱抑制行为(如做事冲动、不经思考、做一些令人尴尬的事情)、活动过度行为(如徘徊、来回走动、反复做同样的事情)及精神病性症状等。

常用量表有:阿尔茨海默病行为病理评定量表(BEHAVE-AD)、Cohen-Mansfield 激越问卷(CMAI)、神经精神症状问卷(NPI)等。

临床总体评估

从多方面描述和评价整体情况,如认知、社会功能、行为能力。

常用量表有: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总体衰退量表(GDS)、临床医师整体印象变化量表(CGIC)、临床医师会晤总体印象变化量表(CIBIC)及其扩充量表(CIBIC-plus)。

了解上述量表的详细知识,请阅读:

值得提醒的是,做量表可能会占用一些时间,但这对于医生了解病情,判断治疗效果、发现新的症状等很有意义。根据评估结果,医生可对病情进行更准确的判断,并适时进行治疗方案的调整,请您理解。

更新于 2022-01-07

参考文献 共 1 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