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寡言、思维迟缓…或许和痴呆无关

记性越来越差,经常丢三落四、迷路、找不到家;子女和他/她说话没反应,不知道是不想搭理人还是抑郁了;能听到故人和自己说话,无端猜疑老伴儿有外遇……在神经内科或精神科门诊,常有老人因上述表现被家人带来看病。家属往往非常苦恼:“老爷子/老太太这是咋了?是不是得了老年痴呆?”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最常见的一种老年性痴呆,老人的认知功能减退,还伴随一些精神病性症状。但还有一些疾病或病理变化也可能导致这些表现。生活中,不少人误将疾病症状视为正常老化,或将正常老化表现视为严重疾病,甚至自行给老人“下诊断”,并乱用各种偏方、保健品等。那么,爸妈出现糊涂、记忆力减退、健忘、沉默寡言、思维和动作迟缓等症状,可能是什么疾病呢?

记忆力减退

AD老人在早期会记不住新近发生的事情,比如,忘记日常要做的事情、记不住常用物品放在哪儿或老丢东西,但对往事的记忆很好。不少子女正是因为老人“翻来覆去说以前发生的事情”,心中有些烦躁,进而带其就诊。还有的老人记忆“停留”在十几年前,脑海中还是过去的人和事,而对近期的人和事全无记忆。

随着病情发展,老人的记忆障碍明显加重,远期记忆也减退,还可能出现工作、学习新知识以及社会能力的减退,逻辑思维、计算和执行功能严重受损,伴有失语或失用的情况。

不过,记忆力减退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很多正常老人或多或少会出现记性变差的表现,而且很多老年性疾病或大脑改变也可导致记忆下降,比如帕金森病脑萎缩等。

帕金森病

中晚期的帕金森病老人可能伴随抑郁、焦虑、智力减退等症状,看上去“呆呆的”,有时会被家人误认为是“痴呆”。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又名震颤麻痹(paralysis agitans),在我国65岁以上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700/10万。说起帕金森病的表现,最为公众所熟知的就是手抖,医学上称“静止性震颤”,以拇指“搓丸样”动作为特点。手抖多从单侧上肢远端开始发生,静止时出现或加重,运动时停止或减轻。另外,帕金森病还有运动迟缓、动作笨拙、“面具脸”(面容表情减少)、字越写越小等特征性表现。

帕金森病早期不表现为记忆力下降,若出现上述运动症状,家人应及时带老人去神经内科就诊。

脑萎缩

严格说,脑萎缩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大脑形态的描述。容易迷路、不能完成简单计算等痴呆的常见表现,都可能出现在脑萎缩的老人中。

但在大众的认识里,只要老人出现智力、记忆力等方面的表现,就会用“脑萎缩”“脑退化”等来描述,更有甚者随口将痴呆表现定义为“小脑萎缩”,这些说法都不科学。

实际上,正常老人随着年龄增长也会出现脑萎缩,但多是生理性,而非病理性的。即使是病理性的,任何改变脑部血液循环、导致脑组织长期慢性缺血的疾病(如脑外伤中毒脑血管畸形、脑部肿瘤、脑动脉硬化等),都有可能导致脑萎缩。因此,痴呆可以引起脑萎缩,但脑萎缩并不一定引起痴呆。AD的脑萎缩程度比同龄老年人要严重的多,主要萎缩部位是颞叶、海马两个形成和管理记忆的脑区。

沉默寡言、思维和动作迟缓

随着AD病情的发展,老人可出现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表现为不修边幅、暴躁易怒等;人格障碍明显,会有一些丧失羞耻感的异常行为(如随地大小便)。到了晚期,往往失去丰富的情感表达能力,表现得很淡漠,整日面无表情或哭笑无常;语言功能丧失,沉默寡言;生活不能自理,逐渐丧失与外界的接触能力。但老年抑郁症也可能出现上述情况。

老年抑郁症

又称抑郁障碍,可能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整日忧心忡忡、自我评价低、对困难估计过高。轻度抑郁者常对任何事情都失去兴趣,整日无精打采,脑力、体力不足,不愿活动;严重抑郁者感到一切都那么绝望,可能突然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

抑郁症有“三低”表现,其中之一就是思维迟缓、言语动作减少和意志力减退,表现在老人身上,与痴呆引发的记忆下降、沉默寡言、活动减少等表现很相似。正因如此,老年抑郁有时被称为“假性痴呆”。但经过抗抑郁治疗后,老人的记忆功能可得到明显改善。

值得说明的是,痴呆本身就可伴随抑郁情绪,也就是两者同时存在,医学上称“共病”。因此,若家人发现老人存在抑郁相关表现,应及时带其去医院就诊。

共同撰写: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内科 崔海伦医生

更新于 202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