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胃癌,需要做PET-CT吗?

PET-CT 作为一种比较先进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一直存有争议。虽然 PET-CT 在胃癌诊断中并不是必需的检查,但也存在其优势。本文就带您了解一下 PET-CT 在胃癌诊断中的作用。

什么是 PET-CT?

PET-CT,全称为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X  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是将组织功能代谢显像(PET)和解剖结构显象(CT)的影像结果通过先进的图像融合技术进行有机结合的检查技术。

不同于其他影像学检测手段,PET-CT 不仅能提供解剖学上的结构信息,而且还能通过示踪剂摄取量为医生提供组织代谢功能的信息。PET-CT 正是利用恶性肿瘤组织高代谢、摄取示踪剂多的特点,使得恶性肿瘤显像,从而在肿瘤的早期发现、诊断分期、治疗效果评估和复发监测方面展现出优势。并且,PET-CT 通过一次检查可以获得全身结构图像,同时还可了解全身组织的代谢功能状态。

PET-CT 诊断胃癌有何局限性

在诊断胃癌的方面,PET-CT 的敏感性远低于诊断其他肿瘤,其敏感性低至 50%[1]。由于费用昂贵,再加上辐射量大,通常会大于单部位普通 CT 扫描剂量,但小于全身 CT 扫描[2],因此,PET-CT 目前并不被广泛用于胃癌的诊断,在术后复查中一般也不建议将其作为复查手段。

与 PET-CT 相比,胃镜检查的费用低得多,不会带来辐射、对患者的损伤较小,并且胃镜检查的同时还可以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对诊断更有决定性意义。PET-CT 在诊断腹膜转移的敏感性上也不如 CT。

PET-CT 在胃癌中有哪些“用武之地”?

当然,PET-CT 在胃癌诊断中也具有一定作用。

  • PET-CT 对病期诊断有一定价值。PET-CT 确定 N 分期(即判定淋巴结转移情况)的特异性远优于 CT 和磁共振成像,PET-CT 在检测 N2 或 N3 组淋巴结的转移时灵敏度不高于 50%,但特异性不低于 90%, 即虽然每 10 名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凭借 PET-CT 仅可发现不足 5 名,但是经 PET-CT 确认为转移的 10 名患者中可能仅有不到 1 名为误判,因此对决定术中淋巴结清扫的程度起到重要作用[3]。虽然 PET-CT 对腹膜转移的敏感性不及 CT,但是在确定其他远处器官转移方面有优异的表现,其检测肝和骨转移率的敏感性可达到 100%[4]
  • 术后复查方面,一般不建议 PET/CT 作为复查时的检查手段,但是当存在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 19-9(CA19-9)持续异常而其他影像学未发现复发或转移病灶时,医生可能会使用 PET-CT 来判断复发或转移情况。
  • PET-CT 同样有预测复发风险的功能。如果在 PET-CT 检查中胃癌组织摄取的示踪剂相对较少,提示其复发风险明显更低[1][2]
  • 评价术前新辅助化疗效果方面,PET-CT 较 CT 的优势明显。通常 CT 仅能从形态学上进行分析,包括肿瘤大小的变化、组织纤维化、坏死和炎症等方面。而 PET-CT 可以根据示踪剂的摄取量更加直观地发现肿瘤被杀死的情况,从而更准确地评价新辅助化疗效果。

因此,综上所述,PET-CT 在胃癌诊断中并非必需,仅作为其他影像学检查方式的补充手段。考虑到其在胃癌诊断中的一些作用,医生会根据特定情况酌情使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肿瘤外科武剑华参与撰写)

更新于 2021-09-16

参考文献 共 4 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