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目前所有消化系统肿瘤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我国每年新发胃癌病例接近 67.9 万例[1]。在我国,由于早期胃癌的诊断率低,导致每年约 49.8 万人死于胃癌,死亡率颇高[1]。早期筛查、早期发现胃癌成为降低胃癌死亡率的最有效方法。
常用于胃癌筛查的方法有年轻人非常熟悉的“插胃镜”和年长些人所听说的“吞钡”。其实,在胃癌筛查中,还有两个大家可能不太常听说但非常重要的检查项目,那就是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 17 检测。
胃蛋白酶原检测有何作用?
胃蛋白酶原 (pepsinogen)由胃部细胞所分泌,可转变为胃蛋白酶负责分解蛋白质,少量胃蛋白酶原可进入血液。胃蛋白酶原包含胃蛋白酶原 Ⅰ 和胃蛋白酶原 Ⅱ 两个成员,抽血检测这两个成员的含量和相对比值可以较准确的反映胃黏膜的状态和功能。通常,胃蛋白酶原 Ⅰ 小于 70μg/L 且胃蛋白酶原 Ⅰ 与胃蛋白酶原 Ⅱ 的比值小于 3 就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了。
在胃癌的筛查中,检查胃蛋白酶原浓度有什么作用呢?
胃蛋白酶原检测结合幽门螺杆菌检测可以对胃癌风险进行分层,有助于决定下一步检查策略。如果检查发现胃蛋白酶原水平异常,需要再检查一下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如果同时有幽门螺杆菌感染,那就至少要每 2 年进行 1 次内镜检查;如果未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注:流行病学研究中,这些人群发生胃癌的风险更高),那就应每年进行 1 次内镜检查。如果检查胃蛋白酶原水平在正常范围,幽门螺杆菌也是阴性的话就可以不进行内镜检查,但幽门螺杆菌是阳性的话,则至少要每 3 年进行 1 次内镜检查[2]。
胃泌素 17 检测有何作用?
胃泌素 17 (gastrin-17) 是一种产生于胃窦和十二指肠、促进消化液分泌的胃肠激素,可以反映胃窦部黏膜萎缩的情况。
胃癌患者胃泌素 17 水平会显著升高,因此,筛查时低水平胃蛋白酶原和高水平胃泌素 17 对于胃癌具有提示作用。联合检测胃蛋白酶原、胃泌素 17 和幽门螺杆菌可以提高评估胃黏膜萎缩范围及程度的准确性。
胃镜已是诊断早期胃癌的“金标准”,筛查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 17 还有必要吗?
虽然内镜及内镜下活组织检查是目前诊断胃癌的金标准,但胃镜属于有创操作,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痛苦,对于一些无症状筛查者来说,对内镜检查的接受率较低,即使在胃癌普查度很高的日本和韩国,也尚未采用内镜进行大规模胃癌筛查。
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 17 检测属于简单方便的操作,只需抽取血液送检即可,并且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准确率,可用于筛选出胃癌高风险人群,继而对这些人进行有目的的内镜检查,这才是最实用和有效的筛查策略。
参考文献 共 2 篇
[1] Chen W, Zheng R, Baade PD, et al.Cancer statistics in China, 2015[J].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2016; 66: 1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