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心理因素可以致病,疾病也会影响人的心理状态。特别是恶性肿瘤,其本身即可作为一种恶性刺激,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过度焦虑、烦恼等不良情绪又会影响患者的抵抗力,成为刺激与诱发癌症复发、转移的重要因素[1]。
胃癌患者可能会出现哪些心理问题?
情绪消沉,心情压抑,焦虑
情绪消沉、心情压抑、焦虑等消极心理状态在胃癌患者中最常见。消瘦疲乏、进食困难、疼痛、睡眠质量差等症状加重以及身体状态改变是造成心理困扰的主要原因。
另外,入院后对医院环境的不适应、手术时的体力消耗、术后创口疼痛及化疗不良反应引起的呕吐等,都会不同程度导致患者情绪低落,意志消沉[2]。
担忧
患者还会出现对疾病的恐惧、对围手术期整体状况的担忧。胃癌对患者的打击常是巨大的,在最初得知患病时,几乎所有患者均会出现极度恐惧心理。有患者自述“当时就不晓得方向了,把厕所门当成了出口就直直的进去了……”
诊断初期,患者或多或少会对诊断结果质疑,辗转多个医院就诊。待确诊后,又会对所耽误的时间懊悔不已。正如一位患者所言,“开始不相信,去了好几个地方看,时间耽误了不少。那细胞在身体里长得多快啊!”
手术前,患者可能对手术本身存在恐惧以及对手术风险存在担心;手术后,又会担心影响正常工作及生活质量、是否会复发转移等。
暴躁,易激怒,归咎责任
疾病的发生、发展被患者更多地归结于外部因素。有患者抱怨“为什么是我得了病,其他人都没得?”,还有患者将生病归结于妻子“老婆太会过,早晨就是稀饭和咸菜,你看看,这病不就来了?”
过度关注某些问题,影响生活
胃功能的特殊性,决定了胃癌患者格外关注自己的饮食状况。也正因如此,患者会出现过警觉的饮食行为,对日常饮食不知所措。
有患者认为“肉是发物,所以不碰;水果怕凉,也不敢吃。每天就只能吃点儿稀饭和面条”。与“不敢吃”态度相反的是过度进食。另一患者认为“做完手术不能吃东西,所以带了鸽子、老鳖、人参、阿胶,要趁没做手术好好补补”。患者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往往只能通过主观臆想来确定饮食种类,“想吃什么东西,是因为身体里缺它了。像想吃腌菜,就是因为我缺盐了。”[1]
如何向胃癌患者提供心理支持?
认知干预
家属要配合医护人员向患者讲解胃癌相关知识,并告知治疗必要性,帮助其树立治愈信心以及乐观的生活状态。一项研究[3]显示,当患者对疾病有客观而全面的认知时,会积极配合治疗,增加其应对疾病的信心,从而促进其采用积极的方式应对疾病[4]。因此,当患者出现心理问题时,家属应咨询医护人员并合理解释,这是患者获取心理支持的关键。
情感支持
家属及朋友要安慰、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及手术,有利于满足其安全、自尊、爱与归属的需要,有利于促使其心理需求达到最佳状态,减轻面对手术的恐惧,增强术后康复的信心。
家属可以与医护人员或心理医生积极交流和沟通,引导患者采取正确的方式缓解压力;主动排除患者不良心理反应,发挥社会支持的力量,例如加入胃癌患者聊天群;家属、朋友及同事等多与患者交谈,给予鼓励,一方面培养患者外向乐观的状态,另一方面避免其思维停留在病情中,从而出现过度焦虑或抑郁[5]。
放松疗法
对于癌症患者来说,对生活充满希望是增强身心健康的关键因素,可以显著促进心理调节,甚至能够影响生存[6]。因此,亲朋好友应注意采取提高患者生存欲望的策略,鼓励其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7],如通过观看电影、听轻音乐、读励志书籍、公园散心等方式,激发对生活的希望,树立战胜癌症的信心,促进心理健康。
恢复期运动
家庭有氧运动能够明显降低胃癌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程度[8]。通过有氧运动能够提高患者的抗氧化能力、改善免疫状态。
可以一次做 30 分钟有氧运动(例如散步、瑜伽等),或者缩短运动时间,分多次运动。以全身微微出汗、不感到疲劳为最佳。
癌症患者对疾病后的生活质量和情绪状态提出了更高要求。胃癌治疗目的不再仅是为了提高生存率,更重要的是提高生存质量。这需要医护人员、患者本人及家属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共 8 篇
[1] 魏曾曾,王维利.胃癌病人术前心理困扰表象的质性访谈[J].护理研究.2012,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