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脚气”,很多人把外用药作为第一选择。外用药购买方便,副作用小,经济实惠,他们认为随便涂一涂,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把“脚气”这件“小事儿”解决了。但其实,在使用外用药时,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项,例如不同类型的足癣用什么样的外用药、怎样涂、涂多久,都很有讲究。
趾间型足癣:湿对湿、干对干,继发细菌感染时应先治细菌、再治真菌
- 脚趾间有干燥鳞屑时,外用软膏类药物就可以了。
- 如果脚趾间有较多渗出液,说明足癣比较严重,如果不及时控制,还可以继发细菌感染。
这个时候要首先控制渗出,剂型选择方面要先用溶液或糊剂,而不能直接使用软膏,否则会阻碍渗出物的排出、加重炎症。具体可选用 3% 硼酸溶液、0.1% 依沙吖啶溶液冷湿敷,每天 2 次,每次 20 分钟,渗出较少时也可外用锌硼糊剂。如果有较多的脓性分泌物,提示可能合并了细菌感染,应加用抗细菌治疗,可用 1∶8000 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每天一次,15 分钟左右,必要时还可口服一些抗过敏药物及抗生素等。
待渗出液得到控制、趾间干燥一些后,再使用抗真菌类药物软膏。
角化型足癣:治疗最困难,确保药物充分渗透是关键
这一类型足癣的角化较厚,外用抗真菌软膏时,由于药物较难穿透增厚的角质层,躲在那里的真菌往往难以被抑制、或者杀死。
可先用温水洗脚后,使用具有角质剥脱作用的 10% 水杨酸软膏和抗真菌类药物交替外涂,这样可逐渐去除增厚的角化,从而使抗真菌药物渗透到真菌存在的部位,起到更好的协同治疗作用。
水疱型足癣:抗真菌、控炎症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这一类型的足癣,水疱散在、多发,不断扩大、干涸之后出现脱皮。有时伴有较重的炎症反应,可以出现红肿、疼痒。 这种情况下,可以先涂含有糖皮质激素(抗炎)和抗真菌药物(抗菌)的复方制剂来消除炎症,如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等红肿消退一些后,再外用单纯的抗真菌药物。
由于水疱壁厚、位置较深,外用抗真菌药物有时难以渗透到患病部位,溶液剂型由于渗透性优于软膏,往往有更好的临床疗效。此外,为快速缓解症状,医生可能会建议短期加用口服抗真菌药物。瘙痒严重者也可在应用抗真菌药物的同时,服用一些抗组胺类药物,比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以减轻真菌代谢产物引起的过敏反应,对红肿消退及瘙痒减轻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外用抗真菌药物的疗程及使用时注意事项
- 一般外用药需要涂 2~6 周以上,最好在皮疹、瘙痒等症状消失后,再多涂 1 周,以保证真菌能够被完全消灭。
- 涂药时要注意涂抹均匀,并超出皮损的范围,最好覆盖皮损外 2 厘米左右。
- 要注意鞋袜等的杀菌,可在鞋袜中喷撒咪康唑散剂。
- 保持足部干燥、勤换鞋垫、汗湿的鞋子晾晒一段时间后再穿。
外用抗真菌类药物的种类
市面上常见的治疗足癣的外用药物主要包括抗真菌药物和角质剥脱药物。
角质剥脱药物有水杨酸、尿素、苯甲酸等。抗真菌药物以唑类药物、丙烯胺类药物、吗啉类药物为主,包括咪康唑、酮康唑、联苯苄唑、特比萘芬、环吡酮胺、阿莫罗芬等。
按照剂型分类,有软膏、乳膏、凝胶、溶液、泡沫、涂膜剂、散剂等。
不同剂型可应用于不同类型的真菌感染,对于足癣来讲,溶液和凝胶剂型因穿透性好,适宜用于有丘疹、水疱、潮湿、少量渗出的皮损;软膏、乳膏可用于角化型、趾间浸渍型足癣。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胡坚医生参与本文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