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心里的伤痛好些了吗?

“我们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看完《少年的你》,很多人的脑海中都会一直反复回味这句话。抬头看看夜空,星星没有几颗,却仿佛看到了陈念和小北的面容,看到了每一个少年的自己……清澈的眼神、坚毅的脸庞,仰望着星空,迷茫却努力地寻找着一个真正的自己。

这段时间,电影《少年的你》口碑、票房双双炸裂。有人说,这部电影就像一道沐浴着阳光的暗流,翻腾出那些藏在记忆最深处的疼痛与渴望。它第一次在国产电影中撕开了那个少年的伤口,将隐藏在世界另一面的恶意呈现在所有人面前。校园霸凌,这个熟悉又陌生的词汇,给多少少年的你我带来心伤。接下来,我们借电影中的主要人物角色,来谈谈校园霸凌和青少年的心理成长。

陈念——“拖油瓶”的家庭,让我不得不马上成年

陈念(周冬雨饰)的妈妈因售卖疑似传销性质的劣质面膜,而不得东躲西藏,把女儿一个人扔在家里,面对那些催债的人。母亲是老赖,女儿能是好人吗?在这个看似理所当然的逻辑下,陈念成为了校园霸凌和网络霸凌的主角。面对同学们异样的眼神、霸凌者咄咄逼人的气势,就连警察似乎也无能为力。

霸凌受害者:为什么是我?

“为什么是我?”这句台词问得好。研究显示,遭受校园霸凌的孩子,往往与他们的同伴有着一些不同之处,比如,家庭条件或相貌太差或太好,甚至性取向上的差异。美国的全国学校环境调查显示,81.9%的性少数群体学生有过被霸凌的经历[1]

另外一项瑞士的调查发现,男性霸凌受害者在家庭关系中,往往与父母过分亲密,或者家长对孩子保护过度;而女性受害者更多来自被情感虐待的家庭。

但必须要说明,霸凌行为往往没有任何原因的发生,上面提到的这些,并不是受欺负者的“原罪”。

霸凌会带来很多心理问题

这些遭受霸凌的对象,常常发生焦虑、抑郁障碍,女孩尤为严重,还可能出现恐惧感、孤独感、社交障碍、自杀自残、厌学、躯体化症状等。成年后,他们往往人际关系不好,对社会心存报复。但这并不意味着,受害者不能降低霸凌带来的负面影响。就像陈念,她没有出现精神症状,学习成绩也没有下降。因为她是一个自我掌控感很强的人,一直坚信只要高考结束就都好了。在坚定的信念下,她又遇到了小北。 “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在小北这里,陈念得到了全部的支持力量。因此,较强的控制感和社会支持系统能够帮助我们抵御霸凌带来的伤害[2]

小北:山之北为阴,阴影里的刘北山恰是靠山

总是出现在昏暗巷子中的刘北山(易烊千玺饰)是一个小混混,没有正当职业,每天游手好闲。但他却成为“好学生”陈念的靠山,不要求任何回报地保护她,甚至在她失手将魏莱推下楼梯后,精心设计为之顶罪。正应了那句最让人动容的台词——“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

因为霸凌,陈念和小北过早地体会了成年人世界的复杂。在不知向谁寻求保护的时候,他们成为了彼此最坚实的后盾。

被父母抛弃的孩子,心中的伤看不见

小北的父母离婚后,母亲觉得他是拖油瓶,耽误了自己“追求幸福”,便在一顿毒打后抛弃了他。这使得小北早早进入了社会的熔炉。

从孩子的角度,不靠谱的父母才是他们成长的“拖油瓶”,让他们不得不“催熟”成年。

被“抛弃”的孩子同样可能遭受诸多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品行障碍自伤自杀倾向等。小北脸上那些从未消失的伤痕,虽来自打架斗殴,但多多少少也和心中潜藏的自伤倾向分不开。

电影中,陈念对小北说:“我们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没错,在小北没有遇到陈念之前,他没有家,没有爱,没有未来,没有目标。是陈念让他感受到了爱,就像两颗飘在空中的蒲公英,沿着想去往的方向结伴而行。

相关链接:

魏莱——强势的母亲+冷漠的父亲,她没了未来

长得好甜美,这是魏莱带给我们的第一感觉。长相好看、家境殷实、成绩优异,这个集所有美好的事物于一身的姑娘,竟是校园霸凌的主谋。

她逼死同学胡小蝶,又因为陈念为胡小蝶的尸体盖上衣服,而将目标锁定在陈念身上。将陈念绊倒在楼梯上,提着一笼小白鼠去家里堵她,纠集不良社会青年围殴并拍裸照视频……而在派出所的审讯室里,魏莱的那份淡定、冷漠、与己无关的眼神,好像“野生动物”一样。

是什么样的家庭,培养出了这样蛇蝎心肠的孩子呢?

她有一个强势、掌控欲极强的母亲,不容女儿有半点“自我”;她还有一个冷漠的父亲,会因高考失利而整整一年不和女儿说话。这样的家庭了无生气,毫无情感。

父母奉行“丛林教育”,只在乎学习,无所谓品行。原生家庭的压抑、控制、冷漠,让魏莱变得越来越叛逆,渴望把家庭带来的伤害外化,攻击出去。但是,霸凌真的能帮助她释放压抑的自我吗?

暴力从来不是一剂良药。缺少了来自原生家庭爱的养分,会把她推向“孤独”的边缘。孤独意味着隔绝与疏离,而成熟意味着迈向独立。魏莱的家庭并不允许她真正意义上获得心理的独立,因为她一直在父母的掌控中。

霸凌者,心中的快感并不代表心理健全

世界卫生组织一项针对40个欧洲国家学生的调查中,26%的人表示,自己在过去两个月中曾参与过霸凌行为[3]。霸凌被定义为一种带有攻击性的行为,它会对他人的身体、心理造成困扰,并且在一段时间内重复进行。从受害者的角度来看,霸凌行为往往是无缘无故的;霸凌者也可能毫无缘由地就对受害者进行伤害。

不要以为霸凌实施者就能幸免于心理障碍。他们的心理并不健全,可能伴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也就是俗称的“多动症”)、对立违抗性障碍(ODD)、品行障碍抑郁症等。研究表明,他们在成年后更容易出现行为问题,如酒精、物质滥用等;也更容易出现犯罪行为,或对配偶和子女进行家暴。而那些既是受害者,又成为霸凌者的人,最高的风险产生抑郁症或者自杀[4]

在最糟糕的情况下,霸凌者可能因为自己的行为失去生命。影片中,魏莱不知悔改,自始至终都未能反省自己的错误,最终也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魏莱,没有未来。

相关链接:

小结:少年的你,如此保护自己的心灵

霸凌行为,存在于校园、职场、网络。每个人的成长中,或多或少都曾遭遇过被欺凌。

幸运的是,那些敢于反抗霸凌者的学生,这段经历可能会带来积极影响。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发现,那些反抗校园霸凌的人,本身的社会竞争力更强,也更成熟。反抗霸凌锻炼了冲突解决的能力,也提前给他们上了一课: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喜欢你。

面对无助的境地,我们该如何处理内心的恐惧?

霸凌所带来的最大伤害并非肉体上的折磨,而是内在安全世界的崩塌,这意味着我们丧失了最基本的自主权,那些霸凌实施者可以随意侵入我们的世界,肆意践踏,无论出于何种理由,这样的行为都绝不能被允许,因此,我们有权也必须学会保护自己,捍卫自己的权利。

  1. 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及内心曾经或正在被不断侵害。言语上包括:被起恶意的绰号,被冷嘲热讽,甚至人格上的辱骂等等,行为上包括:自己本不愿意却在被胁迫下“送”出自己的东西或是被胁迫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被大部分群体所孤立,被扯头发,扯衣服,扇巴掌等等。
  2. 明白我们无需为遭受以上的霸凌而负责,错的不是我们,而是实施霸凌的人。
  3. 即便对方人多势众,我们也不能一味忍气吞声。一味地退让换不回施暴者的怜悯和悔悟,只会让他们的暴行变本加厉。
  4. 永远相信“自己”是自己最坚实,最有力的守护者。遭受霸凌时,能够最先站出来说“不”的人是我们自己,无论是否可以阻止霸凌的继续,这就是我们面对侵犯的态度,也是保护自己的权利。
  5. 别拿生命去抵抗,学会迂回化解,那些伤疤将是你反击时的证据。隐藏得录下/拍下或者用任何方式记录下霸凌实施者的恶劣行为,千万不要拿生命去抵抗。6.寻求各个方面的帮助,家人,亲属,班主任,学校领导,如果前者都不能帮上忙,别灰心,要相信这是法制的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留下证据,会有人替你讨回公道。
更新于 2021-09-17

参考文献 共 4 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