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上肝癌患者最多的国家[1]。肝癌发病率在我国有明显的地域性,东南沿海地区(如江苏、福建、广东、广西等)是肝癌的高发区。
原发性肝癌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研究表明[2],肝癌的发生与以下因素相关:乙型肝炎病毒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黄曲霉素、饮水污染、酒精、肝硬化、性激素、亚硝胺类物质、微量元素等。
那么为何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肝癌发病率高呢?我们从以下几个因素进行探讨,来一步步揭示可能的原因。
肝炎病毒
我国属于肝炎大国,有近两亿人感染肝炎病毒,每年死于慢性乙肝相关疾病的 35 万人中,原发性肝癌占到 60%[3]。肝癌演变的三步曲“慢性乙肝-肝硬化-肝癌”大概需要 10~20 年时间。丙肝患者发展为肝癌的时间则更短。
东南沿海是我国的肝炎高发区,如广西扶绥、隆安,福建厦门、同安,江苏启东、海门,上海崇明、南汇等,乙肝病毒的感染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气候湿热、人口密度大、食用污染的海产品等因素,是该地带肝炎高发的原因。
黄曲霉素
黄曲霉素是由黄霉菌产生的真菌霉素,主要损害肝脏功能,并有强烈的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常诱发肝癌。它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化学致癌物质,比二甲基亚硝胺诱发肝癌能力强 75 倍,其摄入量与肝癌的发病率成正比[4]。
为什么说黄曲霉素与肝癌发病的地域性有直接关系呢?
我们需要了解一下黄曲霉素的生物学特性:黄曲霉是温暖地区常见的优势霉菌,其最适生长温度为 25~40 ℃,黄曲霉素形成的最适温度为 20~30 ℃,在 pH 2.5~6.0 的酸性条件下,毒素的生成量最大。
黄曲霉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核果类和谷类上尤为常见。这就决定了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比较炎热和潮湿的亚热带气候中,黄曲霉素的污染尤为严重。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这些地区居民口粮中黄曲霉素的污染程度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这些居民尿液及血清中黄曲霉素的水平和肝癌的发病呈显著的正相关性,也就是说,黄曲霉素水平越高,肝癌的发病率就越高。
水污染
饮用水污染导致肝癌早就被国际上所公认,那么污染的饮用水中究竟什么是罪魁祸首呢?除了我们以往较为熟知的有机化学致癌物(如六氯苯、苯并芘、多氯联苯、氯仿、二溴乙烷、二溴乙烯等),某种水藻的污染与肝癌的发生也密切相关。
在内陆河湖地区普遍存在的蓝绿藻类分解出的藻类毒素有致癌和促癌作用。其中微囊藻在水中分解出的微囊藻毒素,能导致肝脏、胆囊病变。饮水中微囊藻毒素是我国南方一些地区原发性肝癌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以沟塘水、河水和水库水最为严重。
在原发性肝癌高发地区江苏海门等地的许多沟塘中,检出大量的微囊藻毒素[6],长期饮用会干扰脂肪代谢,从而引起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肝炎病毒和黄曲霉毒素协同作用引发肝细胞癌。
小结
以上是有关我国肝癌发病地域性特点的一些分析,希望能够给大家一定的启发。
但不必因为生活在以上地域而过于担忧,从生活方式上避免肝炎和黄曲霉素、杜绝饮用污染水质、远离这些危险因素就能远离肝癌。同时,这些地区也要加强对污染的综合治理。
参考文献 共 6 篇
[1] 俞顺章,赵宁,资晓林,等.饮水中微囊藻毒素与我国原发性肝癌关系的研究[J].中华肿瘤杂志,2001,23(2):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