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面对难以应付的情况时,我们多少会表现出紧张、局促与不安。这种适度的焦虑,其实是应激状态下的正常反应。它能够充分调动身体的机能,提高大脑的警觉性,以适应突变的环境。但当这种焦虑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是病理性焦虑了。
焦虑障碍(anxiety disorder) ,我们俗称为“焦虑症”,表现为病理性焦虑(pathological anxiety)。它通常指,一个人在没有明确客观因素的情况下感到紧张与不安,而且这种情绪往往具有持续性。或者一个人会在没有任何现实依据的情况下,预感到将有灾难、威胁发生,进而出现心慌、颤抖等躯体症状,伴随痛苦感或社会功能损害。
焦虑症的早期表现有哪些?
焦虑症患者在发病前,便可初见端倪。他们可能是多愁善感、性格古板、容易悲观的人,对生活时常感到愤愤不平,在人际交往中也屡屡受挫。在这样的个性基础上,若再遭遇更多的应激事件,就极有可能发病。
应激事件通常涵盖范围很广,可涉及工作、婚姻、家庭等多个层面,常是让人牵肠挂肚的日常琐事,强度往往并不十分强烈,却极易造成敏感人群的内心冲突。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这部分人容易对事件产生歪曲的认知,进而引发情绪问题。而其中一部分人知道这些应激事件是造成自己不愉快的原因,也知道如何去适应或消除,但往往都做不到,以至于应激因素持续存在,最终超出自己能够承受的最大范围,并引发疾病。
大多数焦虑症患者通常十分理性、传统,有较强的道德感,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常常压抑自己真实的内在需求,却又会对自己或他人的某些行为感到强烈不满,一边遗憾,一边感到痛苦。
“精神分析”流派的人格理论则认为:本我、自我、超我是精神的三大部分。其中,“本我”(潜意识)代表欲望,受意识的遏制;“自我”(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当“超我”与“本我”发生冲突时,“自我”就会作为“中间调停人”,采用理性去缓解这种焦虑。若缓解不了,就会诱发一系列“心理防御机制”,如压抑、回避行为等。焦虑症患者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使得自我的价值观与外界发生冲突,不能顺利地达成自我实现与自我完善,进而引发内心的焦躁不安。
值得说明的是,许多焦虑症患者容易只关注到自己的躯体症状,而意识不到或故意隐瞒情绪问题,以至于反复在神经内科、心内科、消化科、内分泌科、中医科等处就诊。即便是就诊于精神科,多数患者也习惯性强调躯体症状。因此,如果出现下列表现,就要警惕焦虑症了:一直无缘由地紧张,很难放松下来;容易担心,经常莫名其妙激动或发脾气;睡眠变差,经常头痛或颈部疼痛,颤抖、刺痛感、眩晕、多汗、尿频、腹泻等躯体症状,且服用药物后症状缓解不明显。
焦虑障碍有哪些典型表现?
典型的焦虑症主要表现为精神性和躯体性症状。
精神性症状
主观体验到莫名烦躁、忧虑、提心吊胆、害怕等情绪。具体而言:病态的焦虑情绪是一种自己不能控制的恐惧不安,往往没有明确的对象或内容,觉得有某种实际不存在的威胁将至,进而紧张不安,且体验痛苦。也有不少患者会将焦虑体验“附着在”某些偶然事件上,放大不幸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例如,手划破了,就想到失血过多或感染;家人外出,就无端担心其出车祸。这样的焦虑体验,往往会妨碍做事的效率和准确性。
躯体性症状
是指精神症状基础上的外在表现,如坐立不安、心慌、呼吸急促、出汗等。这些症状会使患者感到非常痛苦,甚至影响日常工作与生活。具体而言:
- 过分警觉:对外界刺激容易受到惊吓,注意力难以集中,时常感到脑子里一片空白;难以入睡或容易惊醒,起床后昏昏沉沉。有时常为小事斤斤计较、大发脾气,事后又感到懊悔,让人觉得心胸狭隘。这种行为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容易被忽视,会以为只是性格问题。
- 运动性不安:坐立不安、来回踱步、措手顿足、叹息不已等,有时也会出现不自主的震颤或发抖、肌肉紧张性疼痛,常因此感到疲乏。
- 自主神经功能亢进:如心慌、胸痛、呼吸急促、面色发红、出汗、喉咙发堵、恶心呕吐、头昏、头痛等。其中,胸痛往往部位不固定,常因担心“心绞痛”而辗转就诊于心内科。有时也不一定是“痛”,而是一种难以用语言描述的不适感,闷闷的,症状持续时间可能不长,转移注意力后可能减轻。头痛也很常见,常感到头顶重压发紧或像是带了个箍。到医院检查,往往找不到器质性的异常,轻轻按揉后可能会感到舒适,但缓解不明显。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存压力逐年攀升,焦虑障碍在如今社会中日益多见。其中,80%~90%的患者是在35岁前起病,往往合并抑郁障碍[1]。如果意识到自己是性格比较敏感、悲观、古板的人,就要多留意,自己平时是如何疏解不良情绪的。尝试各种方法后,负面情绪能否有效缓解,坏情绪的累积,是否会影响日常工作与生活等。如果发现自己总是积压坏情绪,对负面的人事物感到耿耿于怀,就要学会拓展情绪的出口,合理应对压力和随之而来的焦虑,避免应激的持续存在引发的病理学焦虑。
共同作者: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医生 项思莹
参考文献 共 1 篇
[1] 陆林. 沈渔邨精神病学第六版[M].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