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自己得了焦虑症,在就医过程中,有一些需要注意的情况,建议提前做一些“功课”。
如何选择医院?
怀疑自己患有焦虑症,首先要选择一家合适的医院去看病。从诊断和治疗的角度来说,精神专科医院针对性更强,也相对更专业,但涉及 “病耻感”这一问题。
有人觉得,精神专科医院就是精神病院,一进门就成了精神病,别人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自己。但实际上,现在的精神专科医院大多更名为“精神卫生中心” “脑科医院”等,精神病也更名为“精神障碍”,而且涵盖了更广的范畴,焦虑症、抑郁症、老年痴呆症等常见疾病都纳入其中,公众对精神障碍者的歧视和偏见也在减少。因此,为了身心健康,请不要讳疾忌医。
怎样高效叙述病史?
就诊时,患者要对自己的症状有一定的了解。如果能有效描述自己的病情,医生就会更好地做出判断,提高问诊效率。建议根据医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事先做好准备。
一开始,医生会让你描述自己来求诊的症状或想要解决的问题,以及持续的时间,我们称之为“主诉”。主诉能帮助医生对你的情况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其次,医生要了解现病史,包括症状出现的时间、是否存在诱发因素、症状或问题演变的过程、相关的诊断治疗情况和目前的一般情况(进食、睡眠、大小便、是否存在风险等)。焦虑症一般都有某些心理社会诱因,患者常有紧张不安、提心吊胆、多思多虑等精神症状,也会有出汗、脸红、心跳加速等躯体症状,这些都应向医生全面反映,有助于他们做出精确诊断。
除了症状,病程也很重要。焦虑症的辨别不仅仅依靠症状,病情持续的时间也是标准之一。另外,还应告知医生既往的其他疾病史及诊断和治疗情况。包括:
- 个人成长史:幼年成长史、学习、工作、婚姻、烟酒等嗜好、病前性格等。
- 家族史:二系三代近亲属中的直系和旁系和旁系亲属是否有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具体诊疗情况。
怎样配合精神检查?
仅仅询问病史,医生仍不能下最终诊断。由于精神障碍的种类繁多,症状表现复杂,部分疾病的表现类似,且患者还可能存在隐瞒甚至捏造病史的情况,因此,为了确保能尽量做出客观正确的诊断,医生往往会更加关注患者的现场表现,然后再结合病史做出诊断。这不仅包含言语信息,还包括语音、语调、语速、语量、表情、动作、情绪状态等非言语信息。在精神科问诊的过程中,该步骤称为“精神检查”。精神检查是医生诊断焦虑障碍的最主要依据,还有助于排除其他容易和焦虑症混淆的疾病。
候诊时,建议好好总结一下这方面的内容,以免在与医生交流的时候有所遗漏。
- 一般情况:医生会观察患者的意识是否清楚,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是否清晰,注意力是否集中,接触对答是否合作等。
- 感知觉:医生会询问患者是否存在感觉过敏或迟钝、感知错误,或者看到、听到别人感知不到的事物。焦虑症患者一般对光线、声音等过于敏感。
- 思维:医生会关注患者思维是否连贯,是否逻辑性强,思维内容中是否有明显过分、不合理、广泛的担忧,是否过于荒谬、常人难以理解,是否对此坚信不疑、难以说服。广泛性焦虑症患者的担忧往往比较过分、范围较广,但并不荒谬、符合逻辑、可以理解。
- 情感:医生会观察患者的情绪是高涨、低落、焦虑还是恐惧等,情绪是稳定还是容易波动,情绪和内心感受及外界环境是否协调一致等。
- 意志:焦虑症患者往往表现有强烈的求治意愿,意志要求有所增强。
- 言语行为:医生会观察患者是否有言语增多、表达急切、坐立不安、搓手顿足、小动作多等情况,还要看是否有冲动、消极或者怪异行为。
- 认知功能:包括记忆力、计算能力、常识、理解判断能力等,一般焦虑症患者认知功能无明显异常。
- 自知力:指对自身疾病的认识能力。焦虑症一般对自身疾病有较好的认识,且愿意积极配合治疗。
结语
由于目前的精神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焦虑症是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医生的门诊工作量大,所以没有过多的时间详细询问病情。而焦虑症患者往往更加需要医生的耐心倾听和支持鼓励,因此在就医前,最好对自己的病情进行简单的整理分析,做一点“功课”,这样可以节约医生的时间,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医患沟通上,对医患双方来说都是很有好处的。
参考文献 共 1 篇
[1] 潘集阳, 白健彬. 综合性医院就诊焦虑症患者的识别与治疗[J]. 新医学, 2008, 39(8):548-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