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是一种会影响我们生活的疾病:它会降低患者的社交能力、工作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破坏人际和家庭关系,让患者变得和从前不一样。当我们得知亲友患了焦虑症,决心用爱来帮助他们的时候,他们的反应却往往让你沮丧失望甚至受伤。
走进焦虑患者的内心并不容易,即使TA是你的父母、爱人、孩子或朋友,即使你是TA最信任的人。当你建议TA试着去摆脱焦虑,比如去吃一顿大餐、一块出去走走,TA也会以自己的理由拒绝你,甚至觉得你不理解TA。当你无计可施、尝试用强迫的方式让TA就范时,TA可能会变得更加退缩,甚至会表现得暴躁易怒,不可理喻。
家庭和朋友对治疗焦虑有着极大的帮助,有效的应对策略可以减少焦虑症给脆弱的患者和家庭关系带来的消极影响。因此,我们需要了解:
焦虑症是一种病,不是因为TA不够好
很多人不知道焦虑症是一种病,觉得也没什么大事,自己调节调节就好了。
也有很多人知道焦虑症是一种精神心理疾病,但认为得了“精神病”就低人一等,也不愿去精神专科医院就诊,担心被人瞧不起。
家人/朋友应正确认识焦虑症这种疾病,知道它是怎么回事、有什么症状、应该如何治疗等,只有对疾病有了全面的认知,才会理解家人身处焦虑之中的痛苦,在交流中才能真正换位思考,说到对方的心坎儿里。
理解焦虑症患者是很难调整自己感受和行为的,除非治疗起效
刚得知TA患了焦虑症,家人/朋友往往会试图容忍和适应,努力从生活上给予患者帮助和照顾,也会尝试摆事实、讲道理,说明生活并不像患者感觉得那样糟糕。然而,说服一个人是很难的,让他人接受我们的观点更难。
对于普通人来说,情感是可以自控的,正常的焦虑情绪很快会随着应激事件的过去而消退,或者通过自我调节来降低焦虑程度,不会对社会功能和生活能力造成明显的影响。但对于焦虑症患者来说,焦虑的程度往往是过分的,不合理的,甚至是不可预测的,明知如此却难以自拔、无法自控,缺乏信心和安全感。
这时,家人/朋友的理解和陪伴将给予他们很大的心理支持。因此,与其“教育”TA,倒不如在情感上给予更多的理解、支持和鼓励。当治疗开始起效,TA也将逐渐走出焦虑的阴霾,恢复自信,生活也会重新回到正常轨道。
焦虑症的治疗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
“都吃药1个月了,TA还是会烦闷焦躁、心事重重,一定是因为TA想得太多,性格懦弱,不够坚强,才好得这么慢。”这样的想法和指责“刚学说话的婴儿不能出口成章”一样,不够科学,且过于苛刻。我们需要明白,家庭中过度的控制、过高的要求和无休止的贬低,往往是焦虑发生的危险因素,这种影响甚至会从孩提时代一直延续到成年以后。
作为家人/朋友,不要用 “你老这样想是不对的,不该这样想”“为什么总是不这样做”“你应该坚强一点”这类的话向患者施压。焦虑症的康复往往需要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协同配合。随着治疗的深入,患者会逐渐学习应对压力事件的处理技巧,降低自己强烈的情绪反应。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是像吃了退烧药马上就见效那样,迅速达到家人所期待的理想状态。
总的来说,对待焦虑症患者,家人/朋友应该持有的核心态度是:无条件的关心和支持,给他们希望和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