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焦虑症,还能正常生活吗?

“明天要考试了!工作计划快要超期了!别人都比我优秀!我太焦虑了!”我们似乎每天都能听到有人在说“焦虑”这个词,而事实上,随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压力越来越大,作为人类普通情绪反应之一的焦虑情绪,也一定会随之而来。

焦虑症围绕在我们身边

有人将焦虑情绪称为“压力延伸物和危机意识的体现”,因为它既可以让人感到紧张、烦躁、坐立不安,也会促使我们具有紧迫感、保持警惕、不断进步。通常情况下,焦虑情绪会随着压力的减轻而逐渐缓解,但如果焦虑持续存在,甚至影响工作、生活、学习等社会功能时,就需要警惕焦虑症的可能性了。

在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著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 “焦虑障碍”包括:分离性焦虑障碍、选择性缄默症、特定恐怖症、社交焦虑障碍(又称社交恐怖症)、惊恐障碍、广场恐怖症广泛性焦虑障碍、物质/药物所致的焦虑障碍、由其他躯体疾病所致的焦虑障碍、其他特定的焦虑障碍、未特定的焦虑障碍等。因此,专家也将焦虑障碍称为“焦虑谱系障碍”。

我国最新的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焦虑障碍患病率最高,终生患病率为7.57%,年患病率为4.98%[1]。美国的数据显示:焦虑障碍的年患病率为18.1%,该病正在影响着近3000万美国人的生活。[2]

虽然焦虑障碍包含的不同类型,各有其不同的临床表现和病程标准,但基本都存在明显而持久性的焦虑情绪体验,同时可合并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如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和运动性不安(坐立不安、肢体发抖、肌肉紧张等)等症状。

与其他精神障碍一样,焦虑障碍的发生也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和特殊的生物学基础,和人格特征、认知方式及所处环境等也有密切关系,但具体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明确。

那么,得了焦虑症,还能正常生活吗?

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答。

工作方面

疾病对工作的影响主要由病情的严重程度来决定。如果正处于焦虑症的发作期,焦躁的情绪和诸多不适体验往往令人无法承担日常工作,且过高的工作压力也会让病情进一步加重。

此时,医生会建议暂时停止工作,经过系统治疗、病情得到改善后,再返回工作岗位。在病情稳定后,焦虑症患者的工作能力一般不会受到明显影响。

婚恋方面

我国相关法律规定:需要医生提出医学建议或暂缓结婚的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型精神病,以及其他重性精神病。焦虑障碍并不属于重性精神疾病的范畴,且现行法律也并没有禁止精神障碍患者结婚的规定。因此,焦虑症患者是可以正常恋爱、结婚的。

但是,出于对婚恋双方的尊重和保护,建议将自己的情况告知对方,有着充分理解基础的婚恋感情更牢靠。

生育方面

正在服用焦虑症治疗药物的女性,如有生育需求,应在孕前咨询精神专科医生。因为,药物可能对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影响,所以,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明确进一步治疗方案,如是否需要减停药物以及停药后的治疗方案等。

家庭方面

我们知道,焦虑症患者会出现情绪和行为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会给家庭生活蒙上阴影。此时,需要做好“全家总动员”。家人需要积极学习焦虑症相关的知识,鼓励患病亲人坚持治疗;给予充分的支持和理解,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患病亲人的情绪康复;同时,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督促其就医。

总结来说,焦虑症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会带来明显的焦虑体验和痛苦感,切切实实地影响着个人的生活和社会功能。因此,如果发觉自己的焦虑情绪无法自我缓解和克服时,需及时到精神专科医院就诊。

焦虑障碍的治疗一般采用药物治疗(如苯二氮卓类、抗抑郁和抗焦虑药物等)和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治疗、放松治疗、音乐治疗等),或两者相结合。此外,适当的体育运动(如跑步、骑车、打太极拳、瑜伽等)对改善焦虑情绪也有一定效果。

重要的是,患者和家人要对疾病康复抱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因为经过正规、系统的治疗,焦虑情绪是可以被“赶跑”的,你也能重新拥有幸福生活。

更新于 2021-09-17

参考文献 共 2 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