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我们的食管

食管是一段狭长而富有弹性的管道,是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它的全长大约有 25 厘米。食物从咽部进入食管,一路向下,直到胃的贲门,随后进入胃里,这一段路程就是食管负责的。

“一口饭”的旅行:认识食管的功能和整体结构

食管主要承担着“承上启下”的食物运输功能。

当食物被吞咽时,会厌(舌根后方的一个树叶状结构)向后移动,覆盖喉部,防止食物进入气管。

同时,食管上括约肌(upper esophageal sphincter)松弛,允许食团进入食管。食管的肌肉不断蠕动收缩,将食团向下推进。随着食管肌肉的节律性蠕动,食管下括约肌(low esophageal sphincter)舒张,允许食团通过贲门,进入胃。

食团在食管中的“旅行”,会经过三处生理性狭窄处,被称为“食道三狭”(如图 1)。

  • 第一个狭窄位于咽部与食管交接处,距中切牙约 15 厘米;
  • 第二个狭窄在食管入口以下 7 厘米处,左支气管在这儿跨越食管,这是食管内异物容易存留的地方,距中切牙约 25 厘米;
  • 第三个狭窄是食管通过膈肌的裂孔处,距中切牙约 40 厘米。

在做钡餐造影时,能很明显地见到这三个狭窄处。

这三处狭窄,尤其是第二、第三处狭窄,是食管疾病(如瘢痕挛缩和憩室等)的多发部位,也常常是食管癌的好发部位。这可能是因为,生理性狭窄处容易引起食物滞留,成为诱发食管疾病的一个刺激因素。

图 1

食管的分段

为了定位食管肿瘤的发生位置,医生常常将食管分为三段:颈段、胸段、腹段(如图 2)。

图 2

1. 颈段食管

上接下咽(食管上括约肌),一直到“胸骨上切迹”平面的胸廓入口(如图2)。颈段食管就像哨兵,食物从咽喉到了食管上括约肌后,它就负责接收食物,并通知下面的食管开工。

2. 胸段食管

从胸骨上的平面一直到膈肌。这段食管是运输食物的主力军,可以将食物源源不断地交接至下一站点。

医生为了治疗的方便,又将胸段食管分上、中、下 3 段(如图2)。

  • 胸上段:胸廓上口至奇静脉弓下缘水平,长约 5 cm,距门齿 20~25 cm。
  • 胸中段:奇静脉弓下缘水平至肺下静脉,长约 5 cm,距门齿 25~30 cm。
  • 胸下段:肺下静脉水平至贲门部,包括了食管胃交界处,长约 10 cm,距门齿 30~40 cm。

3. 腹段食管

从膈肌到胃贲门的一小段食管。这是食管运输食物的“冲刺”部队,可以使出最后一道力,打开下括约肌,将食物运送到胃里。

食管壁的结构

那么,前面提到的食管上、下括约肌又是什么呢?这就要说到食管壁的结构了。

食管壁有 4 层结构:黏膜、黏膜下层、固有肌层和外膜(如下图)。

1. 食管的黏膜由鳞状上皮覆盖,耐摩擦,有保护黏膜的作用。

2. 黏膜下层,主要包含了结缔组织,以及淋巴细胞、浆细胞、神经细胞、血管网和黏液腺等,相当于食管免疫功能、神经信息传递、血液交换的“大本营”。而食管腺体的分泌功能可以润滑食管壁,促进食团运输,抵抗少量反流的胃酸

3. 食管肌层,由两种肌肉——横纹肌和平滑肌组成。肌肉组织可以收缩,像一个“传送带”,帮助食团往下推进。而食管在顶部和底部被两个肌肉环包围,也就是前面提到过的上、下括约肌。

4. 外膜是食管的最外层,含有较大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还负责与食管周围的器官相连接。但食管只在腹段被外膜覆盖。这使得食管癌更容易扩散;如果发生穿孔或破裂,也更难以修复。

更新于 2021-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