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胶质瘤的手术治疗
脑胶质瘤手术治疗的总体原则是“在保留神经功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
手术治疗的目的
手术通常是胶质瘤患者治疗的第一步,完成后可达到如下目的:
- 有效解除肿瘤对脑组织的压迫和破坏,降低颅内压,缓解临床症状。
- 获取准确的组织病理学信息,以利于指导后续治疗。
- 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降低肿瘤负荷,有利于提高后续治疗的疗效。
手术策略
需要根据肿瘤恶性程度分级(低级别、高级别)和是否位于重要脑功能区来制定具体的手术策略。一般而言,位于非功能区的低级别、高级别肿瘤可以做到影像学水平的病灶全切除。无高危因素的低级别胶质瘤手术即能达到治愈目标,无需放化疗。针对存在少数肿瘤细胞的瘤周脑水肿区的切除范围或程度,目前尚没有统一标准。
位于功能区的低级别胶质瘤,术前需利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评估脑功能区、神经传导束与病灶的关系。对于病灶不同的侵犯情况,治疗策略会有所不同:
- 如果病灶仅仅是将这些重要神经组织推挤移位,则可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护下细致分离二者的相邻界面,有希望全切肿瘤。
- 如果病灶侵犯这些重要神经组织,但尚未明显破坏其功能,术中很难安全地全切除病灶,在神经电生理监护报警后只能停止手术,可待后期残留肿瘤继续生长(低级别胶质瘤增殖、侵袭能力较弱,通常有一个相对长的生长进程)、推移或破坏脑功能区后再次手术。
位于功能区的高级别胶质瘤,因保护神经功能的需要,只能部分切除肿瘤,残留肿瘤术后生长较快,放化疗的疗效亦有限,这是目前治疗的难点。
手术中用到的辅助技术
术中应用基于术前磁共振扫描成像的导航技术,可指导手术医师准确到达,并高效切除肿瘤、减少手术创伤。为了进一步提高肿瘤切除程度,手术中还可以应用一些辅助技术,如下:
更新于 2021-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