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神经瘤简述

听神经瘤是颅内最常见的神经鞘瘤,位于桥小脑角区,发病年龄多在 20~50 岁,20 岁以下者少见。患者性别无明显差异,左右耳发生率类似,偶见双侧发病[1]

症状

听神经瘤的早期症状可能有:耳鸣、听力下降、眩晕,耳鸣多与听力下降同时发生。耳鸣可呈轰鸣声或汽笛声等,多呈持续性。患者能听到声音,但不能分辨语言的意义,尤其是对电话里的声音分辨特别困难。

随着肿瘤的增大,患者的耳聋会加重,可产生颅神经受压症状:

  • 三叉神经受累:一侧面部会感到迟钝、疼痛、麻木及角膜反射迟钝或消失。
  • 面部神经受累:会出现患侧面部痉挛、肌肉无力,甚至还会出现口歪眼斜。
  • 当肿瘤压迫到小脑,会出现发音不清,运动失调

如果发展到晚期,由于颅内压上升,可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眼底水肿,甚至会危及生命。

诊断和鉴别

颅脑 CT(computed tomography,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可发现内听道扩大,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磁共振成像)是听神经瘤诊断最好的辅助检查手段(如下图),再结合病史和查体情况,术前诊断较容易。

不过,临床上需要注意与脑膜瘤表皮样囊肿三叉神经瘤等进行鉴别。

治疗

听神经瘤患者肿瘤越大,手术风险就相应增加,面听神经的保留几率下降。对于肿瘤较大合并颅内高压患者,手术是唯一选择;对于肿瘤虽小,但有明显临床症状患者,也可选择手术治疗;对于肿瘤小且无临床症状患者、不能耐受手术或不愿手术患者,进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预后

听神经瘤大部分是良性的,完全切除可治愈。随着电生理监测等设备和显微外科技术的进步,面神经、听神经的保留率逐步提高。对于肿瘤残留患者,可行伽马刀放射治疗。另外,患者术后要定期临床随访,以监测肿瘤是否复发

更新于 2021-09-17

参考文献 共 1 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