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也会导致甲真菌病吗?

皮肤癣菌是甲真菌病常见的致病菌。但在指甲和(或)趾甲中,非皮肤癣菌性霉菌的踪迹越来越多。这类“霉菌”一般被认为是机会性致病菌,它们平时寄居在人体上,和人类“和平相处”,可一旦免疫功能降低,就可能诱发疾病。临床上,非皮肤癣菌性霉菌感染者多为老年人。

本文中,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个神秘的家族。

帚霉属

这是导致甲真菌病的常见非皮肤癣菌,以短帚霉为最常见。

帚霉菌以侵犯脚趾甲为主,尤其是大拇趾甲,很少侵犯手指甲。它们侵犯趾甲大多用同一“套路”:先侵犯远端侧缘的甲下角质层,再侵犯甲板底面,伴有黄色至褐色的颜色改变,最终可侵及整个甲板甚至甲半月(如下图)。

短帚霉可以直接侵犯正常甲板,但有外伤或已被破坏的趾甲更易被它“袭击”。短帚霉一般不引起皮肤损害。

镰刀菌

镰刀菌分布极广,普遍存在于土壤和动植物。

最常侵犯人体的菌种是“尖孢镰刀菌”,主要侵犯脚趾甲,很少侵犯手指甲。免疫力正常的人,角膜和甲最容易受到感染;如果趾甲营养不良、受过外伤或已被皮肤癣菌感染破坏,那就更容易“招惹”上镰刀菌。

曲霉

曲霉广泛存在于谷物、空气、土壤和各种有机物上,主要用于发酵和食品加工。

在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曲霉也可引起甲真菌病,主要表现为甲面斑纹、甲板浑浊。镜检可见分枝、不规则、有分隔的粗大菌丝。

柱顶孢霉菌

这一菌属中的透明柱顶孢霉和双间柱顶孢霉,是导致甲真菌病的两大“祸首”。其中,双间柱顶孢霉菌普遍存在于泥土和植物中,而透明柱顶孢还没有从环境中分离到。

它们都可引起远端侧位的甲下型甲真菌病,表现为趾甲增厚、易碎裂、变色(常为棕黄色)、甲分离等。双间柱顶孢霉还会引起甲变暗、甲板变黑,导致甲沟炎和近端甲横向断裂。

更新于 2021-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