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常识
英文名称:Bee Stung
别称:无
是否常见:是
是否遗传:否
临床症状:局部红肿、疼痛、瘙痒局部过敏反应,横纹肌溶解、心肌梗死、过敏性休克、急性喉头水肿、肺水肿、多脏器功能衰竭等严重临床症状。
[1]并发疾病:急性肾功能衰竭、过敏性休克、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心脏和呼吸麻痹
好发人群:户外活动者
就诊指南
就诊科室:皮肤科、急诊科
治疗周期:轻微的皮肤反应一般来说数小时后症状可消失、自愈。积极治疗可改善症状。短期治疗
常用药品:扑尔敏、赛庚啶片、氯雷他定
常用检查:肝、肾、心肌酶谱、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
是否医保:是
类型标签:疾病
概览
疾病概览
蜂蜇伤是临床常见急诊之一,蜂蛰伤是被蜂蜇伤后可引起局部和系统中毒症状,其中毒程度与蜂刺针数(所接受毒液量多少)及个体差异和蜇伤部位有关。
流行病学
蜂蜇伤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生在6~11月,主要集中在每年的9~11月,蛰伤患者以山区极其周边居民为主,患病年龄在10~19岁和50~59岁两个发病高峰。
疾病分类
无
病因
总述
被蜂尾蛰伤,毒液注入人体,或伴刺留皮内所致,蜂毒之主要成分为蚁酸,也含有作用于神经系统的毒素。被蜂蛰伤后局部出现红肿刺痛,甚或有头晕恶心等症的中毒性疾病,严重者,毒素可能通过血液循环导致肝肾功能损害,严重出现休克。
蜂蛰伤主要是由于蜂毒进入人体引起的局部或全身反应,好发于户外运动者,人类主动惊扰蜂巢时容易被蜇伤。
主要病因
蜂毒进入人体引起局部或全身反应。
传播途径
无
好发人群
蜂蜇伤主要好发于户外活动者、蜂类养殖员[2]等与各种蜂经常接触者。
诱发因素
1.人类主动惊扰蜂巢。
2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不小心触碰蜂巢或惊扰散飞游蜂。
3在蜂巢旁边经过时或安静休息时被毒蜂主动攻击。
症状
总述
蜂蛰伤后患者可局部出现红肿、刺痛,甚或有头晕、恶心等中毒性症状。与西医病名相同。被少数蜂蜇,一般无全身症状。若被多数蜂蜇,可产生大面积肿胀,偶可引起组织坏死,,重者出现恶心、无力、发热等全身症状,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或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大黄蜂蜇伤,可导致休克,昏迷,抽搐,心脏和呼吸麻痹等,可致死亡。
典型症状
1.轻度仅表现为蜇伤局部红肿、疼痛、瘙痒,少数有水泡或皮肤坏死。一般来说,数小时后症状即可消失、自愈。
2.重度可迅速出现全身中毒症状,有发热、头痛、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以至肌肉痉挛、昏迷,甚至休克、肺水肿,及急性肾衰竭。
3.部分对蜂毒过敏的患者,在蛰伤后可立即出现荨麻疹、喉头水肿、喘息、气促,甚至支气管痉挛、窒息。
其他症状
蜂刺部位可发生中心性坏死和化脓,范围通畅小于10厘米,严重者可能超过10厘米,24小时内进展迅速,可持续数天。
并发症
1.急性肾功能损伤:急性肾功能损伤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高。
2.过敏性休克:原有子宫肌瘤迅速增大,尤其绝经后腹部巨大肿块,可导致腹部胀痛或隐痛。
3.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神经系统表现为意识障碍、头晕、头痛、谵妄。呼吸系统表现为:呼吸急促、踹息、呼吸困难。循环系统变现为心悸、胸闷、胸痛。消化系统表现为轻者恶心、呕吐、腹胀,重者呕血、黑便、黄疸等。血液系统表现为非蛰伤部位皮下出血点、瘀斑等。
4.远处转移:远处转移出现咳嗽、咳血,便血等。泌尿系统变现为早期尿液颜色和尿量发生改变。
就医
总述
蜂蛰伤主要表现为局部出现红肿、刺痛,甚或有、头晕、恶心等症状,此时建议到皮肤科、急诊科就诊就诊,并进行肝肾功能、心肌酶谱、心电图等检查来确诊,注意与蜂窝织炎等疾病相鉴别。症的中毒性疾病。皮损为瘀点、丘疱疹或风团,甚则为一片潮红或肿胀,往往有水疱、大疱形成。自觉疼痛、瘙痒、灼热。重者可出现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脉细弱,血压下降等全身症状,甚至危及生命。所以一旦被蜂蛰伤,需要及时就诊。
就医指征
1.蛰伤局部剧烈疼痛时,需要及时就医。
2.数小时内出现尿液颜色改变:如血尿、浓茶色尿、酱油尿等,需要及时就医。
3.不明原因的过敏反应:夏秋季户外活动时出现不明原因的过敏反应时,需要及时就医。
就诊科室
当出现皮肤红肿、疼痛剧烈,甚至头晕等症状时,需及时就诊皮肤科、急诊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1.有没有看到蜇人的蜂类昆虫?
2.何时被蛰伤的?
3.大概被蛰了多少针?
4.有没有心悸、呼吸困难、腹痛、腹泻?
5.蛰伤后是否解小便?小便是什么颜色?
6蛰伤后第一次就诊时间?
需要做的检查
1.体格检查
(1)患者可出现局部皮肤红肿、水泡、皮肤坏死、化脓等。
(2)部分对蜂毒过敏患者立即出现荨麻疹、喉头水肿等。
2.其它检查
(1)肝肾功能、心肌酶谱:严重蜂蛰伤会导致严重过敏反应,从而出现肝酶升高,肾功能异常,心肌酶谱异常。
(2)心电图: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心率加快,心率失常。
(3)血常规、尿常规[3]:需要看是否出现溶血及血小板下降等,若出现溶血,就要警惕急性肾损伤的发生,因为红细胞破裂后里面的血红蛋白会通过血管堵塞肾小管,从而引起肾功能损伤,尿常规出现病理管型。
诊断标准
依据蛰伤史和皮肤局部出现红肿、疼痛、全身中毒症状,结合皮损处查到毒刺即刻确诊。
鉴别判断
1.与蜂窝织炎鉴别:蜂窝织炎主要是炎症表现,无蜂蛰伤病史。
2.其过敏反应相鉴别:可出现瘙痒、荨麻疹,以及其它各种皮疹等其它过敏反应,无蜂蛰伤病史。
治疗
总述
蜂蛰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情况,被蜂蛰伤后需要清理伤口,并口服药物来避免过敏,一般1~2周后可恢复。
治疗周期
蜂蛰伤治疗周期根据病情而定,轻微的皮肤反应一般来说数小时后症状可消失、自愈。蛰伤后1~2周后,早期出现过敏反应,及多器官功能损害大多相继恢复。
药物治疗
1.扑尔敏
扑尔敏可以改善因为过敏反应而引发的毛细血管扩张,帮助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从而来缓解多种不适症状。
2.赛庚啶片、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赛庚啶片等属于一类强效抗组胺药物,不仅疗效好,见效快,而且副作用比较少。
3.依巴斯汀片
这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多种过敏性疾病,蜜蜂蛰伤后会导致某种蛋白进入到机体,这样也会引发局部或者全身过敏反应,在此期间也可以服用依巴斯汀片来进行治,疗。
其他治疗
1.局部处理伤口残留毒刺
立即拔出或用针挑出,但勿挤压蛰伤处,以免增加毒液的吸收。如为蜜蜂蛰伤,因其毒液为酸性,可用肥皂水、碳酸氢钠溶液等涂敷蛰伤局部;黄蜂、马蜂毒为弱碱性,局部可用食醋或醋酸溶液擦洗伤处;胡蜂蛰伤用清水反复冲洗伤口,清除伤口表面残留的毒液。
2.休克处理如因过敏性休克发生心跳呼吸停止的则应进行心肺复苏。
预后
总述
蜂蛰伤的患者一般可治愈,不会影响患者寿命,若症状严重可危及生命,建议患者根据症状来决定复查。预后取决于蜂毒的种类、数量、受损器官数目及受损严重程度;蛰伤后是否及时得到正确及时救治;有无合并严重的基础疾病等。轻中度患者多数预后较好,无明显后遗症;重症患者经积极治疗多可痊愈,仅有少数患者会死亡。
能否治愈
轻微的局部皮肤反应可治愈,重症蜂蜇伤还要在做好抗过敏性休克处理的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以早期发现并发症,并做好早期血液透析的准备,是确保重症蜂蜇伤急救成功的关键。
能活多久
一般蜂蛰伤不影响自然寿命,若有严重并发症,可能危及生命。
复诊
蜂蛰伤治好之后如有以下情况需要进行复诊:
1.局部是否有疼痛感:如果局部还会有这种感觉,说明症状未治愈,一般每周需要再次进行治疗。
2.局部是否有红肿,或者水泡:继续涂抹消肿止痛药,比如云南白药等来缓解肿胀,另外还可以热敷局部来消肿,需要每3天左右复查,若有加重需随时就诊复查。
3.平时还会不会有头晕、呕吐的现象:如果还有这种现象,就要及时的服用药物来缓解,比如布洛芬消炎止痛药,需每日急诊复查。
饮食调理
总述
蜂蛰伤后注意饮食营养,宜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宜多饮水,要全面均衡的补充各项人体所需维生素及微量元素,保证人体所需营养增强抵抗力。饮食无特殊注意事项。
饮食宜忌
无
护理
总述
蜂蛰伤的护理主要做好局部伤口的护理,观察局部皮肤的情况及时进行处理。其次是做好生命体征的监测及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一早期发现并发症,做好过敏性休克的急救护理,做好气管切开的急救准备及药物治疗
日常生活管理
1.环境适当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给予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2.休息与活动: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避免剧烈运动及过度疲劳。
3.皮肤护理: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抓挠、挤压患处皮肤等,避免出血及感染。
4.心理护理:解除顾虑,增强信心,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学会自我调整,避免不良情绪诱发或加重病情。
饮食调理:
清淡富含维生素饮食
病情监测
病情严重患者需要住院或每日门诊观察皮肤变化,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及病情严重程度而定,皮肤科门诊随访或急诊科监测病情变化。[8]
心理护理
解除顾虑,增强信心,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学会自我调整,避免不良情绪诱发或加重病情。
特殊注意事项
无
预防
总述
蜂类养殖者在取蜜时或去野外林区工作时要穿长袖衣衫,戴面罩及手套、披肩,以免蜂蜇伤。外出时避免喷涂香水等香味浓郁的化妆品。携带甜食或饮料要密封好。蜂类在飞行时不要追捕,以防激怒而被蜇。教育儿童不要戏弄蜂巢,发现蜂巢要彻底捣毁,以消灭黄蜂及幼虫。在捣毁蜂巢时要加强个人防护。
早期筛查
无
预防措施
1.首先要注意预防,远离草丛和灌木丛,因为那里往往是蜂类的家园。
2.发现蜂巢应绕行,不要过与“亲近”。
3.最好穿戴浅色光滑的衣物,因为蜂类的视觉系统对深色物体在浅色背景下的移动非常敏感。
4.如果有人误惹了蜂群,而招至攻击,唯一的办法是用衣物保护好自己的头颈,反向逃跑或原地趴下。千万不要试图反击,否则只会招致更多的攻击。
5.如果不幸已被蜂蛰伤,可用针或镊子挑出蜂刺,但不要挤压,以免剩余的毒素进入体内。然后用苏打水甚至尿液涂抹被蛰伤处,中和毒性,可用冷水浸透毛巾敷在伤处,减轻肿痛,及时到医院处理。
腾讯医疗内容开放平台提供技术支持
本页面内容由第三方提供,网上医疗信息仅供参考
如有就诊需求,请到正规医院就诊。
投诉反馈:feedback_yiliao@tenc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