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口吃?口吃,俗称结巴或磕巴,是一种通常发生于儿童期的言语流畅性异常或说话节律异常的口语障碍。偶尔出现的言语不流畅在日常中很常见,只有当程度严重到影响日常讲话的流畅性、妨碍生活社交时,才被视为一种疾病[1][2]
    • 疾病名称/定义的演变:无。
    • 口吃如何分类/分型/分期?根据病因可分为:
      • 发育性口吃:最常见,发病有心理社会因素的诱因,症状轻微[1]
      • 神经性口吃:继发于大脑器质性损伤,如脑外伤脑炎等,症状较重[1]。
      • 心因性口吃:比较少见,通常在患儿遭遇突然的心理应激、心理创伤之后出现的说话的首字母或音节的快速重复[1]
      • 对患者而言,不同类型的口吃,意味着其病因、症状严重程度、治疗的选择、疾病预后不同。
    • 会累及哪些部位或器官?会累及语言功能,影响心理健康。
    • 会传染吗?不会。
    • 能治愈吗?会复发吗?
      • 治愈:可以治愈,65%~85% 儿童期言语流畅障碍可以康复[1],约 75% 的口吃儿童到 16 岁时自发地恢复了流畅性[1][2]
      • 复发:可能会。
    • 会遗传吗?可能会,口吃患者的一级亲属(如患者子女)有较高的患病率[1]​​​​​​​。
    • 口吃很常见吗?
      • 儿童中较为常见,成人中很少见。
      • 口吃在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 1%,儿童发育早期的患病率约 5%,起病年龄一般为 2~7 岁,4 岁左右是发病高峰期[1]​​​​​​​。
      • 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口吃,男女比例约为 3∶1[1][2]​​​​​​​。

继续阅读:
症状